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研究

2018-09-18 09:44白艳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建构高校

白艳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是妥善解决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构建原则以及构建策略等做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以利于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规范建设,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建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25-02

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教育部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开展形式进行了反复强调,这些文件的出台一方面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和确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地位。虽然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在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明确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且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部分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虽然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设现状却不甚理想。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存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学会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主要渠道。虽然各高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机构不完善,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迄今为止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心理教育工作机构。另外大部分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来进行,也就是理论讲授居多,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事实上实践+理论的教学形式效果会更佳,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再次,教学条件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因此对教学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测试问卷、团体活动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设备等条件还有待完善。如果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课堂效果不佳,走过场的后果,对老师来说可能会让老师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最后,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响应号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普遍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任课教师数量少,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两课”老师来担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形式和过程,不重实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程的讲授对象是所有学生,包括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学生,它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并不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治,更是面向广大健康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帮助他们积极治疗。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法经得起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检验,两者都比较稳定,不可以随意更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坚持科学性原则是对其的职业要求,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育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无误地传授,课堂上杜绝主观片面性。

(3)差异性原则。个人是有差异的,性格、家庭、观念等因素使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差异性不仅是指个体差异,还指年级差异,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实效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不能深入到学生实际,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或者对学生讲得很好,但没有针对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收不到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入手,着力研究干预和预防措施。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从现在的课程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当下的课程设计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教学对象、学科建设和社会适应。就教学对象来说,课程设计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课程环节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学科建设来说,课程设计应该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就社会适应这个方面来说,课程设计应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课程体系的内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形成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基础,以活动课程和专题讲座为拓展,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为基础的普及教育;以选修课为辅助的系列教育,包括成功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以学术活动为拓展的报告讲座,如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以活动化课程为补充的实践训练如心理游戏、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素质拓展训练等。

(2)教学方式的构建。作为公共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一般都是一学期18个课时,与此同时其教学内容又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仅是运用传统的教授方式,想要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并在实际运用时出现判断错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将传统的讲授和其他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运用体验式、探讨式、互动式的活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改革后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多元激励的成绩评价体系,即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强调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而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要重视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4)构建保障条件。首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并不匹配,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需各方共同努力。

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是服务性的机构,非盈利机构,但该项工作往往因为资金的匮乏使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并陷入困境。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大高校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并且划拨专门的经费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体系,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硬件、软件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業人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大半是半路出家,很少有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老师。因此将专业老师纳入到学校的人才招聘中迫在眉睫。此外还应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等,不断提高专业老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凤.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华利平.心理健康和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建构高校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