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泽
摘 要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不是什么“基础主义”,也不是对哲学的地位的吹嘘,而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事实,体现了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始终围绕人的问题进行讨论,它涉及到世间的各个层面,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为研究方向,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人生选择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追求心灵境界和整体境界的影响,结合孔子的以“仁”为本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庄子的“和谐观”思想具体加以论证。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现代文明 意义
1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在近代之前,中国原来是没有“哲学”这个词语的,自然在古时学术分类中没有“哲学”这一学科,中国古代在很长时间都是文史哲三门学科不分家。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成文是比较复杂的状况,例如,《论语》是儒学思想的源流和早期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而《庄子》则是一篇散发着丰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散文,喜用寓言、比喻等方式明理。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我国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正真意义的哲学著作。“哲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希腊,直译过来为“智慧之学”,意在于对宇宙和世界作终极性探求。日本的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翻译,在近代以后哲学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之首要学科。现代人就把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作终极探寻的思想学说归入“哲学”门下,对其发生发展、学派流变、理论学说、思想主张进行分类研究。
2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文明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曾这样说到:“中国哲学的传统致力于“为道”一一提高心灵的境界,而不重在“为学”——增加积极的知识。[1]大多数哲学家辩论的主题往往是围绕“入世和出世”来展开,并对其原由和方式做出各自的解释,哲学在特定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了众多流派,流派之间既有对立排斥又交融会通。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它以入世为主导取向,着重探讨的是天人关系、社会政治、人生问题等方面的终极性哲学探索,有着本民族对特的表达方式。
2.1 对于人生选择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对现代文明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理论研讨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生选择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索,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崇尚理性,认为崇尚理性是为了人的尊严和高贵,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灵魂与肉体、精神与存在的关系,把两者放在了对立面中寻求答案。倘若说在上帝临死之前,主要是追求灵魂的不朽、精神的幸福;那么,在“上帝死了”之后,仍然为肉体的欲望和感性的幸福而执迷不悔。而中国哲学并不这么严格区别两者间的关系,他们主张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即是“神形合一”,“性气合一”,[2]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是“万物之灵。”从“现代性”来谈应当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相统一,全面发展的人。
2.2 追求心灵境界和整体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追求最后的实体,或“终极实体”,而是追求一种心灵境界。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心灵境界也应是整体境界,其最高境乃是“天人合一”境界。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灵并不仅仅是认识器官,更重要的是囊括了情感、意向等等思维。从情感的角度来谈,有美学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如果说,美学情感有所谓“有意味的形式”,那么,道德情感也可以有某种意义的形式,宗教情感可以有某种永恒的形式,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国人并不需要信仰上帝,但却相信人可以成为神圣,最终会达到永恒与不朽。
3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文明影响的几点思考
从现实角度来看,儒家哲学有一种肯定现实的倾向或趋向,而道家哲学则是抱有一种否定精神来批判现实,这些并不等于对现实存在的前提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包含了某种理想主义的主张和批判精神。无论其思想正确无法,它都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与社会变革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哲学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3.1 孔子的以“仁”为本思想及启示
儒家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不断吸收,不断借鉴,提出并深化了以民为本的理论思想。以“仁”为本中的“仁”字寓意人的仁爱、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亲朋充满有愛,将这种良好的风气扩展到整个社会,[3]即使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也相敬如宾、相互体谅,那么这个社会的爱扩大到对社会成员广泛的爱与仁慈,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主题是谁,不是国家政府,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有政策保障,是否没有穷困、寒冷,是否达成了人人平等,只能信守“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才有可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节用爱人”中“节用”两字指的是节省负担,要求减轻人们的负担,[1]比如说减少赋税、劳役、收成量,使人们能够自力更生,养家糊口,达成良性循环,同时国家也要建立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措施来节省其消费的支出。“爱人”就是强调为政者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关爱众生,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注重“孝”,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保障不单单依靠国家当权者的权力,也不是只依托大臣的进谏,还得依靠家族和邻里,达成“出人相友,守望相助”,只有社会团结友爱,国家才安定兴旺。这个“孝”不仅仅是指家族和邻里,还有我们熟悉的意思: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激之情,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即使父母生病在场,也应端茶倒水,也应“扇枕温衾”,懂得跪乳之恩,而这一传统美德也沿袭至今。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模式依然以家庭保障为主。
“德法兼用”要求社会保障要注重德法兼治,当政者应该主动依靠自己的道德情操来关爱大众以情动人,但是在行动中仍以法即规章制度为基准,如果民众做出违纪之举动,知法犯法那么也不能姑息养奸,必须予以严肃的处理和警告,以此服众,树立当权者的威信。[4]
政府的道德伦理的制约与引导,已经迫使政府在很多细节方面来不断完善其社会保障活动和措施。这一社会伦理已经在我国抗震救灾、扶贫脱贫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融合,不断深化与创新。
3.2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启示
我国很大一部分思想家認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消极怠惰的,认为人为不够积极地迎合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万物,没有主动出击。但是从实质来看,“无为”思想并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个人置身于浩瀚宇宙的中心,用终极视域来反思这一大千世界的规律,思考人存在的价值。老子用他最质朴的声音坚守着对这个终极社会的政治理想,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殷殷关切。当翻阅厚重的《道德经》时,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老子对于政治问题的钟爱与思辨。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治国”、“爱民”、“取天下”等字眼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老子并不是如南山采菊东篱下的隐士,而是始终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度都上思索国家该如何治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反思构建一个民风淳朴、平和寡欲的盛世桃源,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忧心忡忡。
在《道德经》中载有这样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只言片语便将老子博大厚重的政治思想全然囊括在内。它见解指明统治者在历史发展潮涌下应做到不强求、不妄为;不放纵私欲,不欺压百姓,以此感化外物,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状态。[5]老子的“无为思想”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民主社会背景之下,政府的依道行政,并不是说政府什么都不用做,而是需要按照社会之道和政府之道的要求做应当做的事情,解决好社会成员的基础保障利益、合理安排和运用社会资源等,唯有政府来操持这些事情才能做好,单单依靠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是很困难的。
3.3 庄子的“和谐观”思想及启示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了推进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追根溯源,其思想的核心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可初见端倪。《庄子》学说提倡的“和谐观”,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从现代文明发展来看也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与实践价值。
庄子认为自然本质是最为完善的,有其客观的运行规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6]这段话如何理解,翻译来说:“天的本身就具有了各种高的“条件”,因而它必然高。依此,地、日月因其固有的“条件”,必然广大或者运行;繁荣昌盛的万物亦是如此。从小至大,从近至远,宇宙万物之所以能够多种多样、生生不息、协调有序,乃是“道”自然发生、运行的结果。倘若人类拿起冷兵器,一味地对自然万物生长进行干预、索取,不知足,必然会打破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造成不正常自然现象,最后惹祸上身。这一古朴、自然的思想底蕴,穿越了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放在今天依然有其独到的生存价值,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庄子》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与和谐观念,主张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兼容并施,拥抱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最终才能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蒙培元.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J].江淮论坛,1995(2):46-50.
[2] 梁会兰.中国哲学对现代文明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7).
[3] 张金广.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 孙聚友.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
[5] 李宗桂: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J].哲学动态,1992(8).
[6] 崔华前.庄子的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