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策略,尝试更多的新课引入方法。本文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提出了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导入新课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但很多教师都缺乏良好的课堂导入方法,课堂导入方式生硬、趣味性不足、导入效果差,这都影响着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格外重视提升课堂导入效果,采用更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接下来,本文探讨初中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新课导入。
一、 问题导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来导入新课程的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化学课程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新课程的学习。提问方法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良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使学生产生疑惑,学生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会更感兴趣,也会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了解的日常现象,让学生讨论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此时学生会给出各种猜想,教师可以先不给出回答,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寻找合理的解释。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些物质放到一起会发生哪些反应,然后引导学生去动手做实验,亲眼见证化学反应,并利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化学反應。
比如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让学生进行解释,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被蚊虫叮咬后,我们会涂抹花露水;被蜜蜂、毒蝎伤害时会使用牙膏来止痛,你们知道这两种现象的原理吗?这两种现象的原理相同吗?在提出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现象之后,很多学生都会积极的发言猜想,有学生提出:牙膏和花露水都有止痛效果,可能具备某种类似麻醉剂的化学成分;还有学生提出:在使用花露水和牙膏后,叮咬处恢复得更快,所以他们含有某种能排除毒素的成分。很少有学生猜到是酸碱中和反应,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常用的醋与苏打水接触时,其醋味就会变淡。这时就会有学生联想到是酸碱中和反应,然后教师再指出前两个现象也是酸碱中和反应,并带领学生从新课程中去探索前两个现象是如何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同时起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效果。
二、 实验导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方法来引入新课程。实验可以起到与提问相同的效果,而且某些奇特的实验现象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化学现象来适当选择实验作为导入内容。在选择化学实验时,除了考虑实验现象的奇特性,还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尽量不要选择危险的化学实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验引入与问题结合起来,采用先提问再实验或者先实验再提问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在先实验后提问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实验,并思考为何会出现该种实验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然后带领学生从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解决这些疑惑。在先提问后实验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某一实验的结果,然后通过实验观察结果,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想不同,这些实验结果与学生尝试相违背,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这一奇特实验现象的化学原理。
比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燃烧和灭火的实验,这一实验想象学生不会质疑,但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很多学生都认为燃烧需要的是燃料,有木头才能生火,教师可以开展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总结出燃烧不光需要燃料,还需要氧气,并达到一定温度。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燃烧知识,更加深入的探讨燃烧反应。再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金属与水、氧气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会联想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并确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教师可以拿金属钠与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金属钠遇水燃烧,教师还可以举出例子:生活中常见的铁也会生锈,就是铁与水、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以金属与水和氧气会发生化学反应,只不过每种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发生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的学习金属,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三、 陷阱导入
在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环节,除了问题导入和实验导入,教师还可以采取陷阱导入法,通过设置陷阱,让学生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不足,然后引出易错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采用陷阱导入法,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前,会将生活常识带入课堂之中,其中某些生活常识是与科学相违背的,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发现自己了解的错误常识,或者校正学生的错误思考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顺利的学习化学,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和化学解题能力。
比如在学习《溶解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解答题目:在100克水中加入50克糖,请计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33.3%的答案,他们在计算时默认糖全部溶解到了水里,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糖溶解于水有一定的溶解度,超过这一溶解度时,水中糖的浓度不会继续增加,所以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应考虑溶解度这一问题,而学生就是忽略了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溶解度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常见常用的溶解度。另外,这种陷阱导入还帮助学生纠正了不完善的思考方式,学生在思考时不全面、太急躁,这对学生的化学解题有很大干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机会教育学生充分思考,三思而后行。
四、 结语
在初中化学课堂导入中,教师应重视科学导入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参考本文提出的问题导入、实验导入和陷阱导入法,也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慧娟.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5):22-22.
[2]秦绍华.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4):51-51.
作者简介:
刘青,江西省宜春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任重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