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成
“问题解决”作为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在教育部所公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中都有指出,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从最开始的“应用题”到现阶段的“问题解决”,对于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完善、丰富。[1]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可站在新的视角上,取以往应用题教学的精华,弃之弊端,持续加强,深入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的认识。
一、强化教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理论认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就应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理论,不管是教学观念抑或是方式,都需进行极大的改变。换而言之,就是要想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自己就要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方法步骤等认识清楚,如若不然,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無从谈起。[2]唯有站在有实践意义的高度上,教师才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数学内容后面的教学思想及数学分析方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研究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和教学,懂得怎样分析问题解决的种种情况。同时,学校也应适当地开设一些与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关的培训、座谈会等活动,让教师关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提升的相关理论得以丰富。
此外,教学观念及方式方面的宣传普及,也是除了培养教师的理论水平之外,促进教师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又一条有效途径,旨在让教师正确地意识到良好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有助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若是教学观念及方式不能做到实时更新,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为,数学问题解决十分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提到:“良好的情境,是获取技巧与掌握知识的主要动因。”[3]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让学生在一个和谐、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内畅所欲言。同时,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须致力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创造适合学生思考的条件,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努力,将问题发现并解决。好奇心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显著特征,他们若是对某件事有了好奇心、兴趣,便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件事情上。因此,在数学课开始的时候,教师若能够给学生创设出一定的悬念,自然便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题目“动物园里有8只小鹿,走了3只,还剩几只?”时,老师可以创设游览动物园的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去游览动物园好不好?你们最喜欢看什么动物?”动物园是小孩子最喜欢游玩的地方,一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踊跃地参与进来,争着发言。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游览动物园的情境,自然地引入数学问题“小鹿园里,原来有8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还剩几只呢?”由于学生都全程投入到情境中,对于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已心中有数,当老师问“走了3只是什么意思?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地回答出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增进学生对数学问题题意的理解,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较为基础,内容几乎是在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展开发散性的思维练习。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追根究底,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对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而言,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无疑十分重要,解答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地审题,能否理解题目的正确意思,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因此,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比如,能够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内容展开情境的设置,使题意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同时,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题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把题目制作成图像、动画,使学生不用只面对枯燥、单调的文字,更加清楚明白地理解题意。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提升学生的解题乐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取得了更好的解题效果。
例如,“张老师在超市中购买了8个排球,付了200元给收银员,找回了24元,那么每个排球平均是多少钱呢?”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减法及除法,对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时较难理解,批改作业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200÷8=25(元)”或“24÷8=3(元)”,这就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错误。对此教师可进行动画制作,动画演示张老师向收银员付了200元钱,收银员找回了24元,那么张老师共花费了176元钱,然后张老师拿了8个排球离开,这就说明8个排球是176元钱,所以用176÷8=22(元),说明排球的单价为22元。通过动画将张老师买排球的情境演示出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购物过程,就算以后遇到类似题目,也会有着更为清晰、明了的解题思路。还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如下的错误:“(200-24)÷8=22(钱)答:那么每个排球平均是22钱”,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在平台上投影出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同学们集体修改,能让学生深刻地记住“钱”不是货币的单位,“元、角、分”才是货币的单位。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这道题可以通过“22×8+24=200”方法检验。如果学生养成了解决问题时每次都进行检验的习惯,那么出现错误的几率就少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法解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想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其数学发散思维,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并积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换而言之,就是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一题多解,进而从广度及深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有效发展。例如,“小郑买了一支签字笔和钢笔,他说签字笔比钢笔便宜3.5元,钢笔的单价是签字笔的170%,而买签字笔和铅笔一共花费了13.5元。签字笔和钢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钱呢?”像此种数学问题,就可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解决。
1.用分数的知识来解题:
签字笔:3.5÷(170%-1)=5(元),钢笔:5×170%=8.5(元)。
2.用分数的另一种解题方法则是:
签字笔:13.5÷(170%+1)=5(元),钢笔:5+3.5=8.5(元)。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将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方法更为熟练地掌握,还能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既能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拓展,又能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今后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处理问题。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既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又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更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所提炼出的几项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希望能为同行业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旨在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29.
[2]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3]赵宏丽,邵丽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亚太教育,2016(1):22.
注: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ZC2017045)《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