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梅芬
摘 要 随着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如何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活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分析了其基本形态的构成,指出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语文教学 文学接受活动
0 前言
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及鉴赏能力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接受活动为论述点,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见解,下面进行简短的阐述。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站在读者角度上的“期待视野”。接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期待视野”,主要指接受主体在对一个新的文本进行阅读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框架及理解结构。简单的说,期待视野就是在读者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心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设,影响这种心理预设的因素包括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审美内力、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等。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期待视野的因素较多,包括课堂环境、教师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而自爱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促进对文学作品的创新创造。(2)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指通过对文本中的“未定点”及“未定性”,给读者可以重新创作的机会,让其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是一种能够召唤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的“结构”。文本召唤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点”,能够引人遐想,使文章赋予一定的内涵。同时,正是由于文本具有的这些特征,才更具有吸引力。(3)文本阅读的“视野融合”。文本阅读中的“视野结构”主要是指在读者领会文本美学的时候,将读者阅读前的一种自我预判比喻为“视野”,而“视野融合”则是指读者的视野和文本的视野相互融合的一种状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视野融合”的状态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和文学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发生重叠,互相交融。
2 语文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基本形态
语文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感知。感知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最直观的印象,是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上对文学作品的最初感觉。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感知情况,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其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2)欣赏。欣赏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堂上对文学作品的体验育理解,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通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感悟其所处的真实世界。(3)评价。文学评价活动是建立在接受欣赏性的基础之上,是具有理性的一种认知层面。(4)反馈。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并具有再创造性的特征。通过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的实践教学,学生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生活经验,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转化成个人意向,这既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
3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存在的缺陷
3.1 文学接受活动中主体性缺失的不足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文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教学活动的方式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具体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通过鉴赏文本的过程,逐渐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参与带阅读对话的环境中,而教师则是负责实际的教学引导。在高职高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方式仍采用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体性意识,缺少自主思考的行为,不能亲身参与带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去,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传授的对作品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学生对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存在错误,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同时,这种主体性缺失还会引起其他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书本上的教案进行备课,或者几乎完全按照网络上教学资源进行准备,久而久之,教学过程的真正意义便会有所弱化,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自我解读的能力和作品鉴赏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鉴赏解读文本能力的缺位
文学鉴赏活动使高职高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经过该环节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作品中存在的深层含义以及体会作品描绘意境。而现阶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仅将语文课程的设置作为一门工具,忽略其富含人文精神的特质。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章,大都选自古今中外极具艺术美感文章,其语言、立意、结构及意境等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因此,语文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而在实际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使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所降低。
3.3 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高职高专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接受活动应该是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是富有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有效交流,引起思想上的碰撞。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作者建立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创造出对作品新的见解。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三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体现的,而与作品之间的交互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教学方式过于追求对答案的统一,丧失了个性化的理解和创新思想的产生,最终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4 高职高专语文课堂中实施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对策
4.1 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并确立其主体性地位
“期待视野”是一种预先结构,指学生通过文学接受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等方式,对之后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进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简单来说,整个文学接受活动就是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理解力、想象力及思维方式等主观意识,与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互动的思考过程。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时,应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并努力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学接受活动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用创新的教学方案,本着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积极思考、敢于表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出具有个性化思维的新一代学生为目标。同时,在实际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个班级内每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相同,导致学生的“期待視野”也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再结合文学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设计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案,从而刺激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4.2 有效利用文本的“召唤结构”
通过语文教学的多年实践表明,对文学作品“召唤结构”空白的填补,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效率。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班级集体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和“未知性”,改变被动式的填鸭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和“未知性”不仅是表现在作品的表面上,更重要的部分是隐晦在作品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泛指性,这种特性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2]由此,教师在文学教学接受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将文学作品的直观内容和隐藏含义全部说出,又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理的点拨。教师应积极召唤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4.3 加快促成课堂教学“视野融合”
促成“视野融合”是语文教学接受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该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打破以往固有的“期待视野”的束缚,和文本视野进行有效的沟通、碰撞、结合,是富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加快促成课堂教学“视野融合”。首先,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接受活动的过程中,设计隐喻式的课堂,通过向学生提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了解文学作品,并主动去研究作品中的“空白点”。教师还可以利用留白艺术进行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其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达成视野融合。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自由创作,不论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还是根据作品本身的含义,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对作品的二次加工加工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升华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思考文学作品时,跳出固有的思考范围,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与解读,并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以及课后复习时,学生思想的转变,逐渐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加快促成学生视野融合。
5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认同美学、重视读者以及鼓励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加强对主体的认识,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及阅读观提出新的想法,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鹏.接受美学视域下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接受活動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2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