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和落实《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09-17 09:35张树永朱亚先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落实国家标准解读

张树永 朱亚先

摘 要:从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制订理念、标准内涵、配套标准建设和使用等几个方面对《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从今后化学类专业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突出特色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如何建立高效监测和改进机制等四个方面,对今后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理念;内涵;解读;落实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化学国标》)是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化学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制订的、带有强制性的国家质量标准[1,2]。该标准于2018年1月30日正式发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其制订和发布对我国化学类专业的设立、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专业评估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落实《化学国标》,推进化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就成为我国化学类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化学国标》解读

1.《化学国标》是质量保障的基础

当谈论质量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没有质量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评价就没有质量。如果没有质量标准,我们就失去了设计产品和服务的依据,也失去了衡量品质优劣的尺度;而如果没有可靠的质量评价机制,我们就无法判定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可见,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体两翼,密不可分。《化学国标》只具有质量标准的属性,只有将其与专业认证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效果。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化学国标》承担着作为最低控制线和合格标准两个功能,可以支持依托国家数据平台开展的专业办学状态诊断性评价[2,3]。

2.《化学国标》是国际化培养的必然要求

对产业而言,在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四个要素中,技术属于战术层面、标准属于战略层面。标准就是规则,标准就是话语权,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是我们建设技术强国、经济强国的战略需要。当前,我国正从利用国外标准和国外技术从事低端生产向自主研发技术、自主创设标准转变,特别是在电子商务、3G~5G通讯、量子通讯等领域,中国正在争夺国际标准的主导权。而当前我国的教育还基本处于利用他人标准和技术从事教学的低端层次,如欲对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改造升级,从跟踪走向引领,就必须建立中国的教育标准、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标准的国际化,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大规模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国际优秀学生到中国求学,更无从把中国建设成为国际化学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因此,制订和发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必要前提[3,4]。当前,我国正在布局教育标准的系统建设,包括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专业认证标准等[3],

并积极推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以及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基础。

3.《化学国标》制订理念

与以往基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来表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不同,《化学国标》是基于目标导向(Objective-Based Education,OBE)、

能力导向(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理念制订的,同时还融入了专业认证和目标导向评价的理念。除了以基本条件建设为主的支撑度和以质量监控和反馈改进为主的有效度其主体为高校外,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毕业要求等涉及适应度、达成度、满意度等内容的主体都是学生。即《化学国标》考核的是基于产出的教学和学习成效,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标准制订的出发点,才能够正确理解和落实好《化学国标》[2,5]。

4.《化学国标》的内涵

“入门标准、建设指导、评估参考”是《化学国标》的主要内涵[2]。其中,“入门标准”明确了申报化学类专业的必备条件,保证专业能够满足基本的办学需要,是教育部进行专业申报审核的主要依据,也是未来国家开展专业一级认证的(控制)标准,低于该标准的专业将不予备案或者停办;“建设指导”要求各学校以《化学国标》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适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立特色发展方向,特别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此时专业的硬软件条件都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故《化学国标》也可以作为专业认证的二级(合格)标准。

5.化学标准体系建设

受格式和字数等限制,特别是其作为控制标准和合格标准的属性,《化学国标》只在附录二规定了“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和“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且更多地关注基本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内容等底线要求,对化学专业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体现不多。为了进一步规范化学类专业教学,化学教指委又先后制订了《化学类专业化学理论教学建议内容》(以下简称《理论教学建议》)和《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以下简称《实验教学建议》)2个文件[6,7],增加了超出《化学国标》的内容,要求各高校根据各自的教学需要对超出部分进行选择,并鼓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要,引入其他拓展内容。

《理论教学建议》和《实验教学建议》与《化学国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未来指导我国化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标准体系,需要一并学习和落实。此外,化学教指委还推动各学科分别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进一步增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目前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已经发布[8],其他学科尚在制订中。

二、落实《化学国标》的重点工作

1.制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方向也是初心。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化学国标》界定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1],应该说主要包含基础研究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应用服务型人才四类[4,5,9]。其中,创新应用型人才也可称为应用研究型人才。当然化学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类型绝不止这四类,而是在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之间有无数的选择(如下图所示),而专业培养特色则是确定人才培养指向的基础。各高校化学类专业究竟应该培养哪类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何种特色和优势,需要各高校通过综合分析本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情況、学科基础、培养条件、教风学风、学生就业发展和社会认可度等因素自行确定[5]。忽视自身条件,盲目攀比和照搬他人经验容易导致“千校一面”,学生缺乏特色和适应性,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不利。

应该强调的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广泛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为基础,并细致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性化需求,再结合《化学国标》制订各具特色的毕业要求。《化学国标》要求专业定期评估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吻合度,建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机制。

我国化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表述不清晰、落实不到位、缺乏达成度考核等问题[5],这一问题对从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尤为突出,应着力加以解决。

2.强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

《化学国标》特别强调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这与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实际是专业的学科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就业需要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多样性必然要求毕业要求的多样化,以及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10]。如上图所示,这些特色和需要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引,也是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培养特色的依据。

《化学国标》在明确化学类专业培养的一般要求之后,特别强调了化学专业(师范)、应用化学专业(理科)、应用化学专业(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还要求各专业增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特色内容[1]。

3.加强办学条件保障

师资队伍、学科基础、办学经费、教室和实验室、图书资料、实习基地、文化环境、教风学风等构成了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为保证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化学国标》强化了对化学类专业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并设定了刚性指标。目前,尚有极个别化学类专业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教学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图书资料、实习基地、课程信息化、教学经费保障等方面达不到最低控制标准,无法通过专业认证而面临淘汰。对于满足控制标准的专业,则面临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条件、进行改造升级的挑战,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对培养条件多样性的需求。例如,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需要提高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相应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仪器设备,同时加强科研实验室开放、增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投入,使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科技前沿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而培养应用服务型人才则需要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使实验内容与实际生产紧密衔接,加强相关实验条件保障,保证实习和实训的学时和效果。

当前,不少高校存在实验内容、仪器设备同质化问题,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及时调整。

4.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化学国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从基于学科的设计(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CBE)转变为基于学生就业与发展需要的OBE设计。特别要求各专业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基本信息、选课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要求各专业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并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进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化学国标》同时强调,各专业要建设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进行根本性改革,推进教学体系的重构,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其更好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利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固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举措;通过改革教学考核和学习评测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达成。

在未来的化学类专业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全面理解《化学国标》,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适应度,通过整体设计和综合改革满足专业特色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通过提高条件的保障度,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有效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改进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的有效度,最终达成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全面提升我国化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与解读[J]. 中国大学教学,2015(2):31-33

[3] 张树永,王玉枝,朱亚先. 我国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评估标准建设进展及未来工作重点浅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7(4):51-55.

[4] 张树永,朱亚先. 新时期我国高校化學类专业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2018(5):26-30.

[5] 张树永.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及教学效果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5(3):55-58.

[6]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化学类专业化学理论教学建议内容[J].大学化学, 2016,31(11):11-18.

[7]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J].大学化学,2017,32(8):1-3.

[8] 张树永,侯文华,刁国旺.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建议[J]. 大学化学,2017, 32(2):9-18.

[9]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Z].

[10] 张树永,朱亚先. 浅议基于学科思维的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内容编排[J]. 大学化学,2017,32(1):9-14.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落实国家标准解读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