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黟县林区道路建设必要性探讨

2018-09-17 06:15胡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必要性探讨建设

胡涛

摘 要:该文从山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途径出发,阐述了林区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发达国家及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情况及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由于林区道路建设的滞后对黟县林业产业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加快黟县林区道路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林区道路;建设;必要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 S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9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山区经济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快山区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统筹城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1],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

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是“产业兴旺”。山区的优势在“山”,基础在林业。因此,山区“产业兴旺”的主战场在林业,林业兴,则产业兴。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在现阶段,交通成为制约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林区道路的作用

1.1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林业生产降本增效的关键在机械化作业。机械化需要良好的通达性,因此林区道路是否通达成为其关键的制约因素。据测算(2008年),运距3~5km,人力运输与机动车运输相比,运输成本增量约占产值的30%左右[2]。从最低工资水平来分析人力成本上升,安徽省公布的黟县2008年最低工资水平是420元/月,2015年至今是1150元/月,上涨了174%。从客运(车票涨幅)来分析运输费用上涨在50%左右。依上述数据推导,2008年黟县杉木销售价格是800元/m3,机械运输成本60元/m3,人力成本就是300元/m3。现今价格是1050元/m3(林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严重滞后,近年来部分产品甚而下降),机械运输成本是90元/m3,人力运输成本要达到822元/m3,占售价的近80%,加上采集费用,已无利益可言。如从机械运输来看,收益增加,该数据也基本反映黟县的实际情况。

1.2 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提高林地资源的产出率 在黟縣公益林占比58%,意味着58%的林地资源不能进行商业开发,林地资源俨然已成为稀缺资源。近些年来,林地租金已从每年300元/hm2上涨到1200元/hm2以上,并呈逐年上涨之势,集约经营是今后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集约经营就是在单位面积上人力、物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产出。人员、物资的进入和林产品运输成本的降低,需要便捷的交通条件。

1.3 有利于发挥比较效益,吸引从业人员 人口外流、人口老年化已成当前乡村的常态,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年人)成乡村的常住居民。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重体力行业,对青壮年劳动力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青壮劳力回归。林区道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比较效益,还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适应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1.4 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加快现代林业发展 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资本的投向除区位、资源等要素条件外,交通条件往往是其优先考虑的选项之一。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仅提高了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对资源所有者,也提高了其合作的空间,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合理利益。

1.5 有利于防灾减灾,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主要威胁除人为因素、病虫害外,火灾是其最大威胁。森林火灾的预防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林区道路不仅有阻隔林火、起防火隔离带等“预防”作用,还是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消灭”“积极”作用的最基本保障。

2 发达国家及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2.1 发达国家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欧美等发达国家林道建设自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200余年的发展历程。德国、奥地利等较早实现工业化的欧洲国家,林道密度高达每公顷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这些国家林道建设起步早,并经过20世纪中期的林道发展高峰期,现已形成了与本国林业生产作业体系相适应的较完善的林道路网体系。奥地利林道密度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89m/hm2,德国林道密度108.9m/hm2,英国32.2m/hm2,法国为18m/hm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林道密度达到10m/hm2以上[3]。

2.2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浙江省于2011年分别出台了《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规划》和《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对全省林区道路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技术上的规定。其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全省林区道路由10.8m/hm2提高到20m/hm2,经济林(竹林)、用材林、公益林分别达到40m/hm2、25m/hm2、15m/hm2。对达到标准要求的,省财政给予3万元/km的财政补助,部分市县的地方财政也对林区道路建设进行补助,财政资金合计最高达5万元/km。

3 黟县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3.1 黟县基本情况 黟县国土总面积85741.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4035.5hm2,占国土总面积的86.35%,森林覆盖率84.78%,立木蓄积448万m3,立竹3322万株。辖区人口94265人,其中农业人口69442人。201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完成66664万元,其中林业产值15643万元,占比23.4%。全县生产总值(GDP)284303万元,财政总收入6101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2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640元。

黟县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的“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县,黄山余脉由东向西横贯黟县中部,形成新安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间高,南北低,山峰海拔在800~1000m之间,最高山峰海拔达1432m,交通条件天然不利。

3.2 黟县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黟县的林区道路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以现有的交通统计数据来看,省道49km,县道151km,乡道236km,村道175km,计611km,基本构筑了黟县林区道路的骨干框架。剔除不为林业直接利用部分,加上自发修建的林区道路,以上数据基本可以代表黟县林区道路的总里程。据此计算,黟县的林区道路网密度是7m/hm2左右,仅为世界发达国家的零头,浙江省2011年的60%、规划完成后的35%。

4 黟县林业产出及林地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黟县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黟县林业产值(一产)15643万元,在农林牧渔业中产值占比是2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868元,经营性收入4640元。按林业在农林牧渔业中产值占比推算,农村居民在林业上的经营性收入是1086元/人,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按林业产值来算单位面积产出,是2152元/hm2。无论是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人均林业经营性收入还是单位面积的产出,均与黟县为林业县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以黟县拥有的近1万hm2的竹林面积为例,其产出应该超出现有的林业总产值。据试验,常规经营与集约经营的大年毛竹林净收益分别达到22500元/hm2、49500元/hm2[4],不算小年收益,折合年均分别是11250元/hm2和24750元/hm2,按中位数18000元/hm2计算,黟县竹林理论收益可达18000万元。但黟县竹林的30%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绝大部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单位面积收益年均在7500元/hm2左右。究其原因,交通是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2016年、2017年,市县两级人大就黟县竹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也指出竹区道路的缺失是限制黟县竹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子所在,特别是在资源培育、采收方面。黟县洪星乡长春村长坑组,地处深山区,林地面积893hm2,竹林面积467hm2,全组共104户366人,依托竹产业,实现户年均竹业纯收入

3万元,其中笋干烘制2万元,毛竹采伐1万元。其主要做法就是重视竹区道路建设,自发修筑机耕路7条,路長7km余,路网密度达到15m/hm2,大大提升了交通条件,有效提高了竹林的产出和利用率,带动了当地笋竹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笋加工,吸引了周边乡镇及部分区县的鲜笋资源向其聚集,成为黟县乃至全市笋干加工的标杆。

5 黟县林区道路建设的思考

5.1 高度重视林区道路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实施乡村振兴及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扶贫项目,无疑是最佳、最快捷的取向,也是最经济、受益面最广的发展模式。只有立足于本地优势资源,实现的“产业兴旺”才能得以持续,实现的脱贫才是“真脱贫,脱真贫”。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是黟县最具优势的资源,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想富先修林区路”,当形成全县上下的共识。

5.2 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在林区道路建设的引导作用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从黟县蚕桑、茶叶、香榧发展的情况来看,都经历了政策鼓励和扶持阶段,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经营大户参与,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浙江省来看,得益于林区道路建设的持续快速推进,林业产业得到了可持续快速发展,其下辖的安吉县现已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榜。黟县应立足于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在林区道路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5.3 高度重视规划在林区道路建设中的先行作用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不可替代者,兴建林区道路不可避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甚而破坏。林区道路规划就是要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提出科学的、经济的、最大限度满足生产要求的建设方案,避免盲目的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因此“规划先行”是开展林区道路建设的必备条件。

5.4 高度重视集体经济组织在林区道路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林区道路建设投资和受益的主体在地方,线路设计、征地、群众积极性调动、道路管护等难点也在地方。应充分尊重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广泛参与到林区道路的规划、设计、施工、管护和协调中来。

5.5 走出去,树起来 走出去,就是要学习先进地区在林区道路建设和资源培育、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中林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树起来,就是要树立本地集林区道路建设、资源培育、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先进典型,为全县的林区道路建设竖起标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1):89-94.

[2]李建新,王卿,陈才清.林区道路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2008(02):37.

[3]白秀萍,陈绍志,何友均等.国外林区道路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5,28(01):85-91.

[4]曹碧凤,蔡国群.毛竹经营措施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7):102-104.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必要性探讨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