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双主体”,提高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2018-09-17 09:56钱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双主体初中德育辩论

钱磊

摘 要 少先队活动课是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一门,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中队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曾几何时,少先队活动课主要以教师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往往导致台上振有词,台下被动接受。不过近些年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及“双主体”教学理念,不断地推广开来。少先队活动课的改革也应运而生,而笔者的以“辩论”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也不断实践和总结着。

关键词 “双主体” 初中德育 课程 实效性 “辩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立足“学情”,提高德育“准度”

辩论的形式往往是大学,高中比较多,放在初中阶段是否合适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不仅发现“变形”的辩论的在初中广泛存在,而且辩论的方式是非常符合初中队员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认知发展理论”最早是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13-16岁),正好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后期,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完全有能力进行辩论。

2立足“系列”,提高德育“广度”

德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过程。如果一个德育活动没有持续性,那么很难对队员有持久的作用。笔者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德育的持续性,形成了名为“争鸣辩论三部曲”系列活动。而形成系列的中队活动,就能从时空上扩展了德育的覆盖面从而提高实效性。

2.1第一部——“睁眼发现身边事”

中队队员平时一直把对校园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当作午会课的讨论话题。

比如,我们社团中同学对“双休日该走出家里还是宅在家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些同学认为宅在家里好,因为双休日作业较多,自己出去又不太安全,父母难得可以休息不方便带她出去。而有些学生认为,双休日是个很好的出去实践,体验生活的机会,这个辩题是既符合现实意义也具有可辨性的,之后就作为了辩论赛的辩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和思考的,尤其是在初中这个自我中心意识浓、缺乏理性思考与分析的年龄段,通过辩论的形式,可帮助学生良好认识观的形成。不但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启发和反思,同时可作为德育工作的延伸。

2.2第二部——“风云群辩会”

辩题在全体队员们共同参与下,形成了各种各样辩题,我们并不是直接拿来进行辩论赛,而是先通过“风云群辩会”的方式,通过中队集体辩论的方式进行。而且我们每次“风云群辩会”之前,都会对辩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归类并形成主题。“宅男”到“李刚”,从“校内”到“校外”等等,队员们据理力争的场景好不热闹。

在群辩会中,有些辩题是某些队员的问题,但是其他队员可以帮以解答,通过互相争辩可以由其他队员加以解决。比如,“玩游戏要不要充钱”,这时,有几个队员说“玩游戏,谁说一定要充钱啊,你看我不充钱不照样玩的比你好。关键是比操作和智商。”当有同学说道,“你充的钱是自己的么?你爸妈知道么?”,很多队员都低下了头。确实,队员在这种贴近生活的辩论中,体会到了辩论之美,看问题的能力也更加深刻了。而一时不能辩出个高下的辩题,我们就作为争鸣辩论赛的辩题。

2.3第三部——“争鸣辩论赛”

通过“睁眼发现身边事”了解队员学情,通过“风云群辩会”发动队员议论,通过“争鸣辩论赛”鼓励队员深入探讨。有了前面的铺垫,队员对辩题并不陌生,而是有的放矢,寻找自己的观点的证据,所以到了“争鸣辩论赛”就是整个活动的高潮。而我们也曾在”代表青浦区在上海市少先队活动课观摩研讨青浦专场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市区级各专家的肯定和指导,《少年日报》也对该中队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依托“辩论”活動,以队员为主体,在互相争鸣、观点冲击、教师参与、情感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中,引导队员主动去面对与探究一些两难的问题并树立正确的行动目标。每一次辩论赛,都是生动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可以让场上的辩手深刻理解辩题,发挥才干,也可以让台下的观众一起分享和参与到讨论中来,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深入学生的心中。

3立足“个体”,提高德育“深度”

如果德育活动只是立足于集体,关注的只是整体的氛围,缺乏对队员个体的关注和改良,那么这样的活动一定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到队员个体中去。所以我在活动中充分关注队员个体,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我们班有个叫小孟,在家与父母对立、一星期难得与父母说上几句话。在校,他也极易与老师发生冲突,下课喜欢与同伴嬉闹,时常发生争吵。针对他的情况,我邀请他参加了“纪律会促进还是限制个性的发展”的辩论赛,他欣然接受。而在准备期间,他对“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个正方观点,百思不得其解,向我进行了请教,我只是说:“如果毛线没有经纬纵横,它怎能成美丽毛衣呢?”

在辩论赛中,反方强调纪律具有约束性,会影响限制个性的发展,甚至以自然界的植物作为例子进行阐释:仙人掌没有昌盛的枝叶,是因为苛刻的自然条件约束;芭蕉长出那么漂亮的叶子是得益于没有外在条件束缚。这时小孟抢答道:“对方辩友如果没有红绿灯,那开车会横冲直撞。如果我们班的学生不按照座位坐,那班级还能整齐划一么?纪律是学生们成长的必要条件,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小孟的发言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建构知识中明白道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辩论活动,对老师的管教也没有以前这么抵触了。

总之,“辩论”是作为师生“双主体”的一种形式,通过立足“学情”、立足“系列”、立足“个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育的准度、广度、深度,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双主体初中德育辩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