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文 郑书斌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现代大学生的领路人和人生导师。在这个多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心理建设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压力逐渐加大。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辅导员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 压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1压力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1.1压力与事件的好坏无关
压力是人们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反应。引起压力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情境的解读。人们在评估了情境后,如果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不足以应对问题、或是应对起来会很艰难,就会感到有压力。相反,如果人们觉得眼前的情境很熟悉、对付起来游刃有余,就不会感到有压力。
压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之所以他会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当压力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过多的将注意力关注在压力本身上,这会消耗掉你很大一部分的体力及心力来应对压力。而我们的事业及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不是只有坏事才会引起压力,好事也可能会让你产生压力,因为你可能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去应对它们,例如搬入新家、进入一段关系、有了孩子等等。由于自身能力、资源、解读情境的方式不同,对于不同的人,造成压力的情境也可能是不同的。
当人们觉得有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包括出汗、胃痛、心跳加速,以及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与不适等。虽然压力带给人的感受听起来和焦虑类似,但压力和焦虑并不相同。压力是人们面对压力源的应激反应,它不会凭空产生,一旦没有压力源,压力也会跟着消失;而焦虑则是对不存在的威胁的过度反应,即使没有压力源,焦虑依然会持续存在。
1.2压力对我们的影响
人们熟知压力有许多负面影响:它会干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而长期、过量的压力可能导致许多生理和心理疾病,像是免疫力下降、失眠、胃溃疡、偏头痛、抑郁症等。让你在创业路上变得优柔寡断,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压力也会为人们带来好处。
首先,压力可能让你的发挥变得更好。心理学家Robert Yerkes与John Dodson发现,压力可以提升人们的学习表现,而且压力越大,表现会越好,因为压力会迫使人们更认真、努力地去应对困境;直到压力超过一定程度时,人们才会因为压力的增大而影响发挥。
此外,应对压力可能会防止你变“笨”。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经历过家庭冲突、家人生病等压力情境的老人,会比一般老人有更强的认知能力,而且也更少患有失智症。这是因为压力迫使老人们运用思维去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认知功能,减缓了认知功能的退化。同样压力也能让你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去解决项目中你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压力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心理学家RichardLazarus将压力分为“好压力”与“坏压力”。他认为压力好坏与否,和具体的压力源无关,而和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关。如果一种压力能使得某个人成长,那么对这个人而言,这份压力就是好压力。他提倡人们应当通过积极地应对压力,尽可能从压力中成长,避免产生更多坏压力。
1.3辅导员压力产生的原因
再和许多新入职辅导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想给学生更好的引导,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是最普遍、最深层的压力源,当你面对众多处于三观不稳定期的青年时,会希望他们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他们的成绩以及学识不再是你最关心的内容,相反他们的品格、接人待物的行为模式、甚至是他们的日常喜好,都是辅导员们最关心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入学教育到他们创业、就业、考研、恋爱、人际关系,作为辅导员都希望能给同学们更好地指导。但是作为很多从校门进校门的新辅导员来说,很多是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使得辅导员在评判自我能力与同学们实际所产生的问题时产生一定的误差,而这种误差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其次在新入职辅导员薪水普遍偏低,并且没有积蓄的他们生活往往比较拮据,很难再拿出额外的经费加强自我学习,同时新入职的辅导员在逍遥学习的内容很多,但这些内容是一些日常所必须要处理的一些固定科目,往往很少有内涵的能引导学生各种价值取向的培养内容。这就会造成辅导员对待事业的无力感。
最后就是角色转变,从一个还在听老师话的好同学,一下子转变成同学们依靠。做事再也没有人去教,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拍板做决定。这需要很长的一个适应过程,但很多新入职的辅导员往往刚上任就抵擋一面,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心理压力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简析一下对待压力的策略。
2对待压力的策略
2.1基因对压力克服的帮助
左脑额叶更活跃的人会更倾向于去积极应对压力。因为右脑额叶更活跃的人,在产生心理压力时,体内皮质醇水平会大量升高,使得他们会高估问题的危险程度、更倾向于回避;而左脑额叶更活跃的人们皮质醇水平上升较为平缓,他们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愿意去直面问题。
而人们的哪一侧额叶会更活跃,可能与他们的基因有关。研究发现,九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显示出差异,右脑额叶更活跃的婴儿会在和母亲分开时更加焦虑,而左脑额叶活跃的婴儿会比较平静。而且,这种差异会持续存在,许多右脑额叶更活跃的婴儿在长大后,会更容易感到忧虑和紧张。
2.2自信是压力的“引路人”
自信有助于人们积极应对压力。在2008年一项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中,实验者Sian Beilock让学生们在观众面前进行数学竞赛,并在赛前和赛后,检测学生体内皮质醇的浓度,用来判断学生的压力水平。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组:“对能力自信组”和“对能力焦虑组”。结果显示,即使两组成员的数学能力差不多,但是自信组的学生压力越大、表现得越好;相反,焦虑组的学生压力越大,表现得就越糟糕。
这可能是因为,对自己更自信的人,在面对造成压力的情境时,更容易将压力源看作一种“挑战”而不是“灾难”。前者会更倾向于关注压力源会带来的好处(比如将竞赛视作一个个人展示的机会),于是更愿意面对压力;而把困境看作“灾难”的人们,则更关注自己会因为困境失去什么,比如损失名誉等等,于是他们更倾向于用回避问题来避免自己的损失。
2.3态度是压力的“向导”
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是积极应对还是进行回避。当我们拥有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会更愿意去克服压力。例如,当我们感到兴奋时,面对压力,我们会感到跃跃欲试;而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会地考慮到问题带来的风险,倾向于回避。
过去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而研究发现,我们对情绪的解读,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不同的情绪有时会产生相似的身体反应,而我们究竟处于哪种情绪状态,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它。紧张和兴奋同样会让我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但有时候我们会将这些信号解读为“紧张”,有时候则会解读为“兴奋”。
2.4归因决定应对压力的策略
在小时候,人们会逐渐形成两种对自身特质的信念:第一类人相信自己的种种特质,例如人格类型、智商、身材等,都是固着的、无法改变的;而另一类人则相信自己的特质是可变的:它们会随着自己的经历、学习、思考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相信特质可变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相信特质固着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倾向于逃避,或者做出更多不利于解决问题的举动。例如,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的身材是基因控制、很难改变的人们,在面对需要减肥的压力时,会更少地进行运动、更多地吃垃圾食品。
这种差异是因为,有“特质可变”信念的人,会相信他们对环境、对自己有一定的控制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境况好转,在遇到阻碍时,他们会更倾向从外部找原因、尝试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一定是我用的方法还不对,试试看别的”;而且,他们也会更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相反,认为特质固着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把问题归咎为自身特质的不足,认为“我就是不合适做这个,我就是欠缺这部分能力”,他们觉得自己对困境无能为力,除了逃开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3提升应对压力的若干日常训练
3.1锻炼大脑,提高应对压力的硬件设施
虽然人们左右脑额叶的活跃水平存在天生差异,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短暂地提升左脑额叶的活跃水平。研究发现,只要人们用右手持续用力地挤压压力球45秒,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右手,就能有效地刺激左脑额叶,而活跃的左脑额叶会让人变得更大胆、更敢于去直面问题。
3.2表象提升专注力
一个让我们更专注的技巧是,当我们觉得自己似乎要走神的时候,想象我们一下子把手伸进冰水中,或者想象有个人在你背后忽然拍了你一下。通过想象这些场景,我们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会提升,让我们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部分保持活跃,提高专注度。
3.3情绪的自我评估
之前提到,我们对情绪的解读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因此,当我们觉得自己因为压力而心跳加速、微微出汗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很兴奋”,而不是告诉自己“我很紧张”。
此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幽默”来帮我们调整情绪。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讲个笑话,或者用调侃的方式评论自己面对的场景和问题,让自己笑起来。当我们笑时,我们等于给自己一个正向的暗示:“看,我现在还笑得出来,所以我挺轻松的嘛”。
3.4有节制的表达愤怒
Robertson教授指出,在面对压力时,人们要学会适当地展现和表达愤怒:许多人处于愤怒状态下时,会更有冲劲去面对问题,试图通过克服困境来消除愤怒。因此,他建议道: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要对愤怒有正确的认识。Robertson认为,许多人会选择压抑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愤怒是“坏”的,然而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都有它的用途。比如愤怒的用途是,激发人们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并且让引起你愤怒的人意识到得尊重你的需求。其次,学会坚定、温和地表达愤怒。比如,少用“你的表达式”,像是“你怎么那么慢”、“之前告诉过你给我材料”等等,这种表达方法会让对方觉得被直接攻击、容易引起争吵。相反,我们可以用 “我的表达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我很生气,因为我上周和你说了要材料,但今天我还没收到,这样我们创业的进度会变慢。我希望可以尽快收到材料,谢谢。”这就是一种既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又相对不让对话陷入相互情绪的争斗的方式。
此外,Robertson教授建议,我们可以在平时为自己设立一些细小的、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在每次完成目标时进行自我鼓励和肯定、牢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这样的方式,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长期地建立起我们的自信感。
最后想跟大家说:放轻松,反正世界从未被我们掌控,用心做好自己,便是成功。
参考文献
[1] 蒋兆毅.浅议员工压力管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1).
[2] 郭洋,张小林.科学的实施压力管理系统和EAP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