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题以长沙民政学院为例,探索如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研究发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对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大学生 志愿服务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缘起
在2015年的湖北监利沉船救援行动中,长沙民政职院殡仪学院的校友、师生第一时间成立志愿救援队伍,前往事故现场展开志愿服务,其救援场景被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改变了人们对殡葬专业教育、殡葬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固有观念,提升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对中国殡葬行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随着社会的深度发展,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如何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变成大家的共识,引导更多的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目前中国教育和行业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传递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安排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企业行业单位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高校人才培养和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深远的意义。
2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题,相关的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类。志愿服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其中美国学者保罗·杰·伊尔斯利等人将志愿者行为分为正规与非正规志愿行为两种。英国学者史密斯则更进一步:“将志愿活动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为互助或自助、慈善或为他人提供服务、参与、倡导与宣传。”
(2)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德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层面解读。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认为志愿服务丰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務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阵地,有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如何规范合理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他们提出从志愿者管理的外部环境、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和运行环节几个方面入手来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虽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现有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具体的志愿服务实践,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发研究非常少。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动,共同致力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研究。本文以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为例,通过与周边的殡葬行业、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助推殡葬志愿服务项目,协商成立——殡葬义工志愿服务工作站,由行业单位、专业系室和学生社团负责人等共同管理,定期安排殡葬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到行业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该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志愿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通过实地考察长沙殡葬单位情况,与单位领导、普通员工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座谈,了解行业单位的志愿服务需求,结合殡葬教育的实际情况,拟定志愿服务的基本框架。由校企协商成立殡葬志愿义工服务站,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明确义工工作站的工作性质、内容、职责和要求等,并制定具体的志愿服务实施方案、工作手册和义工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登记表,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纪律要求、权利与义务等。
(2)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开展,通过研究分析专业教育、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容等,在殡葬义工服务站的管理下,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发布志愿信息,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协助殡仪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交通疏导、场馆设施指引等便民服务;开展殡葬文明祭扫宣传等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培养学生雷锋志愿服务的意识和理念,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的氛围。
(3)志愿服务项目反馈评价机制建设,建立严格的殡葬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和项目评价机制,每次志愿活动都要详细记录,并定期与行业单位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找问题,分析解决,将志愿服务活动的结果,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成为团队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殡葬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成为殡葬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修订提供实际的依据。
4校企合作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意义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义工服务站的组织管理下,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到行业、企业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其意义有:
4.1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
校企合作下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使在校的大学生获得一个深入接触行业、认识社会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志愿实践活动,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到专业教育中,传播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意义深远。
4.2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下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开展长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课后交流学习、实操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的有力补充,和行业企业单位共同协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工作机制,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行业的了解,同时,高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完善专业教育,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4.3弥补了行业志愿服务的缺失,提升了行业的社会形象
殡葬行业旧称“扛业”,人们因为对其不了解而产生了居多的误解。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很多行业、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认同存在严重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不断引导更多的行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对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5总结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志愿服务项目,因志愿服务内容和专业结合度高,周期时间长、机制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有效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創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转播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对高校教育管理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程晨林(1985-),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116-118.
[2] 蔡宜旦,汪惠.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趋势—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1):28-30.
[3] 王伟伟.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研究,2008(05).
[4] 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7-9.
[5] 程晨林,苏立辉.殡仪专业社团对人才培养的意义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0-122.
[6] 王夫子.殡葬文化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