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从情境、考查的内容与能力、试题的教育功能几个方面比较源自同一素材的中考真题和“绿色试题”,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为教育工作者在命题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情境;素材;绿色试题;中考题;命题
201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评价系统。要实现“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试题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试题应该从生活中选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導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素材的教育和研究价值是非常大的,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及层次去挖掘和利用同一个素材。
【例1】 (2013·南宁)把从锅内热水中将刚煮熟的鸡蛋捞起来,直接用手拿鸡蛋时,会感觉较烫,待蛋壳上的水干了之后,感觉反而会更烫。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造成前后感觉不同的原因。
【例2】 为探究刚煮好的鸡蛋捞起后蛋壳的温度变化,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把刚煮熟的鸡蛋捞起后,立刻采集蛋壳上某点的温度数据,得到蛋壳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鸡蛋在第一阶段(0~20秒)、第二阶段(20秒~86秒)和第三阶段(86秒~180秒)温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写出你的结论,并分别作出解释。
一、 情境
由上述试题可以看出:例题1的情境是陈述一个生活经验,呈现文字性的材料,在语言上用“较烫”“更烫”等字眼有所区分,学生从这些抽象的字眼判断这个烫的区别是由于水分蒸发吸热导致温度降低的原因。这个情境会涉及神经感觉不同等干扰因素,这样的命题方式联系了生活,但却没有超越经验上升为科学。
而例题2面对的是同样的素材,却对素材进行了独特的加工,用具体的实验证实了该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并且只提取这个素材中的蛋壳温度变化,排除了其他干扰的因素。试题中的图线清晰地呈现了蛋壳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下降,再上升最后慢慢下降的现象。题目的表述中适当地结合了图表,有了图表会让卷面更加美观活泼,试卷的亲和性更强,让考生更感兴趣;另一方面用不同形式呈现,可以兼顾各种不同能力的学生,如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能读图能力会比较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其薄弱的方面。
二、 考查的内容与能力
例题1题目表述中已经明确出现“待蛋壳上的水干了之后”的字眼,被试的学生看到这些线索暗示或许就可以直接解答了,不用进行思考,开放性急剧下降。并且这样感觉是为了考查“水分蒸发”和“热传递”这些知识点而考。这个生活经验属于比较典型的素材,例题1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直接考查学生,学生的能力可能无法正确考查。学生可能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已经接触过这个素材,这样的测量就可能变为记忆内容,降低了测量效度。
例题2题目表述中,已经提供了科学解释所需要的事实证据,那就是定量的实验数据,表达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图线。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之一就是正确解读图线所表达的意义。在原因解释中,需要关注生活的细节,刚煮好捞起的鸡蛋的蛋壳表面沾有水。因为表面水分蒸发吸热令蛋壳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鸡蛋外壳温度骤降,会使鸡蛋内部与表面有温差发生热传递,这是蛋壳的温度慢慢回升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鸡蛋内部和外壳的热量不断散失到周围,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而是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将温度变化的过程与蒸发、热传递等物理概念联系起来分析的能力。
三、 试题的教育功能
试题本身也具有教育价值。我们都知道,基于真实情境,科学探究价值和空间会更大。对于上述的生活经验,或许有些学生已经亲身体验过刚煮熟的鸡蛋捞起来的感觉。有些学生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故题目描述的情景无法与他产生共鸣。例题2的情境就利用科学的方法给学生呈现情境的真实性,无论是否有这个生活经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虚构的。而且在他的作答中需要联系到生活中的细节,刚捞起的鸡蛋蛋壳表面会沾有一些水,否则他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能很好的教育学生在平时应该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而试题中呈现了科学实验的结果,且这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操作的,这样学生在做完试题后还可以亲自去做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意识到遇到问题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求证,科学探究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办到的,他们自己也可以做到,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 启示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和精神。在例题1和例题2中,例题2在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得比较好,契合目前考试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试卷中应该加强这类试题的分量。如何能获得更多像例题2这样的试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兰英.“双位编码”评分与SOLO评分方法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张雨强,冯翠典.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科学学科研究组.大规模学业测评中对科学探究的考查[J].基础教育课程,2010(3):64-70.
[4]范佳午.关于物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统计指标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6,9.
作者简介:
罗兰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