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祥惠
蔓枯病是西瓜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病田发病株率一般为15%~25%,严重时高达60%~80%,病害流行量可使瓜田出现大量死藤,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
1.1 发病症状: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叶片、蔓枯死和果实腐烂。子叶受害,病斑初呈水渍状小点,渐扩大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茎部受害,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多见于茎蔓基部分支处,病斑初为水渍状,表皮淡黄色,后变灰色至深灰色,其上密生小黑粒点,随病势发展病部渐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干后为赤褐色小硬块,表皮纵裂脱落。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茎节部也易受害,产生黄白色病斑,潮湿时软化、变黑,后密生小黑粒点,流出胶状物质。叶部发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到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后期产生小黑粒点,病斑易干枯破碎。西瓜果实上发病,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大凹陷斑,表面干烈,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叶柄发病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表面粗糙,有小黑粒点,下雨后病部腐烂,易折断。
1.2 发病规律: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在10~34℃范围内,病原的替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易发病。多雨的年份发病快流行迅速。瓜类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缺肥和生长较弱,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栽培,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
1.3 综合防治:播种前用36%三唑·多菌灵悬浮剂100倍液浸种30分钟,晾干后直播。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并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种植。选用抗耐病品种,施足基肥,优质复合肥为主,勿偏施氮肥。雨季到来之前开好“三沟”以利排水降湿。结瓜期适当追肥,防止脱肥早衰。植株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理瓜园病残株及其地边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移栽前3~5天每亩用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喷雾,带药移栽。苗期四叶龄前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2.5%啶氧菌酯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60%吡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650倍液,或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60克/升的嘧菌·百菌清悬浮剂300~500倍液,或325克/升的苯甲·嘧菌酯悬浮剂800~1300倍液,或36%三唑·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每5~7天1次,视病情连续1~3次。对于发病较重的植株,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倍液,或25%咪鲜胺150倍液,用毛笔涂抹病茎、病株的病斑。
枯萎病是西瓜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是造成西瓜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1 发病症状:全生育期均能发病,以伸蔓期至开花坐果期发病最为严重。幼苗发病,茎基部变褐缢缩,子叶和幼叶萎蔫下垂,随后幼苗全株瘫软倒伏,发病后1天即可死亡。
成株期发病,病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开始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病蔓基部常有褐色条斑或发生表皮纵裂,并伴有树脂状胶质溢出,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茎部呈水渍状腐烂,表面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2.2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病情重。土壤偏酸发病快。连茬种植,偏施氮肥,排灌不良及肥料未腐熟等均会引起或加重枯萎病的发生。
2.3 综合防治:播种前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小时,捞出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后播种。用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有效防治枯萎病蔓延。避免重茬。土壤呈酸性,每亩施100千克石灰改土。控制浇水,禁止大水漫灌,增施磷、钾肥。用40%甲醛200倍液浇土并覆膜闷2~3天后通风,再播种或移栽。
药剂防治:西瓜枯萎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代森胺水剂5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25%咪鲜胺(施保克)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百菌通500倍液等,喷雾与灌根相结合,每株灌药液250~500毫升,每隔7~8天1次,连续防治西瓜枯萎病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