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得到很大的发展,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进行存储、交流与共享,普及与交流成为信息化的追求目标。“知识不应是隐藏的,而应是开放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Menachem Ben Sasson。具有丰富内涵的历代家训、文物、建筑工艺等文化遗产资源的村落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珠江三角洲的传统村落经历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然成为全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乡村代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敏锐的目光,使珠三角区域乡村进行大刀阔斧地经济改革,一批批乡镇企业、现代化农场应运时代产生。物质上的丰富,使扶贫不普遍存在于珠三角地区乡村的现状,但快速改革带来的乡村传统建筑消失,传统风俗消逝的状态,形成了千村一貌;在获得经济成功的同时,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流失严重。祠堂,作为乡村中的传统公共空间,承载宗族祭祀、文化、慈善和教育的任务,因宗族纽带需求得以保留下来,成为研究珠三角传统村落文化与历史脉络的研究蓝本。可将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各地的村落宗祠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珠三角乡村特色的祠堂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空间,进行主题化展示,是长期保存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方式,完成祠堂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处于珠江入海口,从清朝时期就是对外通商的前沿之地。1947年,吴尚时、曾昭璇在《岭南学报》上发表了总结性论文《珠江三角洲》,建立起完整、系统了珠三角学说。珠江三角洲区域主要为汉族广府民系聚居地,混居部分客家民系和少量疍家民系。珠江三角洲农业在两宋之后开始发展,在明朝时期已经成为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尤其以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桑基鱼塘农业模式闻名。因为拥有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依托于广州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产销活跃。明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进入资本萌芽期;至清代,广州成为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珠三角的村落开始了从农业到工业化的初步进程。桑基鱼塘的模式,促进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使乡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珠三角区域一个普遍现实,讨论资源扶贫的实际意义已然不大,而更应该讨论的是另一种扶贫-“文化资源保护的扶贫”。
祠堂,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基于血脉的宗族意义逐渐衰落,部分祭祀的仪式在很多地方已经难觅踪迹。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同姓合一的宗族文化的特殊性相对保存得相对完整,加之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祠堂的重修重建、宗族的统一祭祀活动不断出现。
“聚居之风,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珠三角地区村落宗族祠堂正是在明清两朝普及。《佛山忠义乡志》“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 吾佛诸祠亦多建自此时,敬宗收族于是焉哉。”与重视宗子作用的士大夫宗族文化不同,珠三角地区宗族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群体”基础上,其宗族制度为“平民宗族制度”,其宗族组织为“平民宗族组织”。因而在时代变化中,平民宗族的存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祠堂与其它地区不同得以保存的基础
广府民系村落以梳式布局为主,祠堂位于核心位置,堂前多有水塘。广府民系基本占据了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集、地势平坦的优势地段,布局是“本省平原地区农村中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建筑特色上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的装饰色彩鲜艳工艺繁多,涵盖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彩绘等工艺。木雕主要用于梁架、斗拱、雀替、檐板、梁头等处,砖雕装饰的部位有墙 檐、门楣、墀头等处,石雕则广泛用于柱础、栏 杆、石鼓、栏板、梁头等处,灰塑主要大量用于屋脊、内外搏风处,陶塑装饰则是清中晚期至民国广泛使用在屋脊上的艺术手法,彩绘主要运用于门堂墙楣等处。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文史部门、规划展馆、博物馆等单位大量进行和筹备数字化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历代家训、文物等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广泛分布在各地区的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遗产资源空间,系统性重拾记忆符号,是长期保存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一个传播与让后代传承研究的方式。建立SWOT分析模型,探讨珠三角祠堂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1)优势 Strengths
珠三角地区的祠堂保留数量大,根据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珠三角地区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共有祠堂建筑3172座,约占广东省全省登记祠堂建筑约7500座的42.3%。其次,祠堂构建与建筑式样实施与工艺,仍然得以存续,其中涉及传统工艺的三雕二塑一彩,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劣势 Weaknesses
文化传承断裂,乡村青年人对本土情怀薄弱,多数不知本村祠堂建造的年代和名称,不清楚祠堂的对联牌匾以及建造工艺。[10]时代变化的背景下,祠堂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其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精髓在年轻一辈的思想中渐为模糊或者消失。而对于祠堂文化的保护,数字化建设意识缺乏,对物质载体与非物质遗产缺乏立体信息化的数据整理缺乏重视。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限制,造成不能及时生成足够的数字化材料,从而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创建工作带来障碍
(3)机会 Opportunities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的战略,复兴乡土文化是重要方面。2017年1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传承发展工程,强调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提出复兴乡土文化,需要做到六点兴教育,续文脉,集器物,修志书,承技艺,革旧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强化了重视。新媒体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模型扫描记录,数据信息库的建设,移动媒体的推广等数字化建设手段,将兴教育,续文脉,集器物,修志书,承技艺,革旧弊,以信息化平台进行立体化构建,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乡村传统文化数据记录、教育与传播提供载体。
(4)威胁 Threats
资金管理不到位,部分祠堂由于历史原因,曾被改建为工厂、仓库,破坏较为严重。而祠堂及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乡村经济发展,周边民居已经拆除,新建的建筑从样式与造型与传统祠堂的外观不符合,历史建筑群落的连续性被断裂。早期修复的祠堂由于文物意识缺乏与修缮技术局限,覆盖原有材料,致使祠堂原貌受到破坏,对数字化记录的准确性有所影响。
(1)SO优势发展策略:凭借国策的扶持,争取乡村振兴资源支持。统计祠堂数量与状态,借用数字化建设的已经推广的技术,完成数字化全面建设。借用新媒体的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传播,增加传播性。
(2)ST优势防御策略:筹募资金,成立专项项目组,合理管理资金运作,利用现有建造工艺传承的技艺,协助三维建模复原连续历史建筑群落,还原周边环境。
(3)WO扭转型策略:凭借国策的扶持,争取乡村振兴资源支持。组建跨学科团队,对复杂问题采用多维的视角,以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解决传承断裂的问题。创造一个公共的空间,使得跨学科团队能够从就自身专业出发进行头脑风暴会议和KJ法共同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借用互联网的普及,建设网上展厅,利用线上宣传的推广,普及数字化传播的意识
(4)WT防御型策略:筹募资金,成立专项项目组,合理管理资金运作。寻找生存环境保护较好样本祠堂作为蓝本进行推广。联合非商业化,具有跨专业背景的高校或者高职院校,长时期的课题研究,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传承普及。
确定策略仍需更深入的调研,多部门的合作协调中商讨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状态与合作模式商讨选择合理的方式。
图5.SWOT分析图
设计或者使用能够满足珠三角祠堂数据记录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使空间与构建信息能够充分实现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影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祠堂空间与祠堂文化的活动、物品相关的各项信息加工成为模型、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同时,可采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全景相机、航拍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三维场景建模等设备和方式对珠三角地区的选样祠堂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加工与存储,制作信息库。所建立的数据库除了存储相关祠堂文化的信息外,还能实现信息、查询、修改以及检索等多种功能。
数字化展示能够实现对祠堂文化内容展示,还能利用交互界面、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呈现多样化的交互性祠堂文化信息。设置数个平台模块如祠堂文化溯源、珠三角祠堂360度全景漫游,祠堂建筑构件三维模型漫游,广府民系婚嫁丧葬节俗资料、珠三角村落规划漫游与数据展现、宗族族谱系和珠三角村落饮食风俗等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可以在祠堂增设展示空间配合数字化展示的载体,进行教育普及与传播。
振兴乡村,除却经济上,在人文精神上也同样重要,如同珠三角地区村头的标志性元素-榕树,寻根的体系对于珠三角广府民系文化有立体化的精神驱动与认同感。在珠江三角洲村落祠堂文化数字化展示传播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漫游、视频为一体的祠堂文化数字化建设展示传播平台,实现在建筑、传统手工、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族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信息的多种媒体技术立体演绎,多元化立体化展示、传播与推广,保护、传播与传承祠堂文化的精髓与人文内涵,对振兴乡村有着内在精神上的梳理,实现祠堂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