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璐 景红双 周旷昕 薛冰
摘要: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决条件。本文选取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具有代表性的沈阳市为案例,基于103份调查问卷,采用数据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沈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沈阳柔性人才政策存在覆盖面较窄、较保守、操作性不强以及省外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沈阳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政策的对策建议:建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聚集。同时设立域外研发机构,提高沈阳国际认知度,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人才政策新优势。
关键词:柔性人才;人才引进;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3.009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各国把人才战略摆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竞争全球化趋势愈加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全球人才流动趋势,催生人才引进新途径和新形式的诞生[1]。各地要想在人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抢占先机,就必须实施有效实用的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方式作为破解人才引进困局之良策应运而生。
柔性引進人才,是相对刚性引进人才而言,引进人才的国籍、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均不发生变化,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不受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形式限制,完全尊重引进人才的个人意愿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一种人才引进方式[2]。柔性引才方式较为灵活多样,主要包括:顾问指导、挂职锻炼、兼职服务、对口支援、服务外包、技术入股、二次开发、项目合作、人才租赁、互派培养等,这是目前柔性引进人才亦即人才提供智力服务的典型方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振兴东北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注入“强心剂”,为巩固东北振兴成果并把东北地区培育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3]提供了政策保障。面对国家提出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要求,沈阳市必须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新的发展机遇,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让东北老工业基地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由于东北地区经济下滑和人才流失严重,沈阳的科技创新进展缓慢,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导致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直接导致沈阳市核心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日渐萎缩。与此同时,大量高级人才也不断流向经济发展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国外[4],高级人才在地区间、城市间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高级人才在经济转型能否成功、产业振兴能否实现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成为沈阳市人才问题的重中之重。建设与振兴沈阳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人才队伍,是当前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首要任务[5]。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的实施是集聚高端人才的重要引擎,以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将为本地企业与高端人才搭建更便利的沟通平台,提供先期磨合的机会,为企业降低引才成本[6],且沈阳市目前的人才承载能力更适合以柔性引才方式集聚高端人才。
1 实施柔性引进人才的必要性
沈阳市实施柔性引进人才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当今人才流动新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端人才、智力的获取、使用以及占有方式均发生改变,人才的柔性引进逐渐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形式,许多地方将柔性引才作为破解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引才难、留才难”困境的有效途径。二是沈阳人才一直处于“失血”状态,人才流失严重。劳动报酬低下、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为制约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首因,长期以来沈阳“人才流失”与“人才留失”现象互为因果,同时存在。也正因如此,如何利用好柔性人才政策,防止“人才留失”,已成为沈阳人才流失止血的当务之急。沈阳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引进创新人才。目前已出台相关人才管理政策,以人才管理为改革切入点,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试点先行,充分发挥柔性人才政策效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2 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沈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沈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的相关政策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3份,从受试者的地区分布来看,辽宁省其他市域占32.87%,欧洲地区占24.85%,美国加拿大地区占10.98%,澳洲及毗邻地区占31.3%;从海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验来看,有海外经验的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46.53%;从受试者的工作单位来看,主要分布于科研单位及高校、企业,其中,科研单位及高校居多,占40.59%,企业占31.68%,政府机关占13.86%,非政府组织占1.98%(图1)。
2.1 政策认知
人才政策是各级政府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杠杆,是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7]。受访者对人才政策的认知是政策有效落实的基本前提。调查显示,89.1%的受访者认为沈阳市柔性引进人才机制符合沈阳市的市情。但是,受访者了解沈阳市相关人才政策的比例很低,仅为6.93%,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96%,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97%,而听说过的比例为18.81%,不了解和从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68.32%和5.94%,这说明受访者对沈阳市的相关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严重不足。
对于沈阳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大部分受访者对其认知较少。“不了解”和“从不关注”的受访者共占实际有效样本总数的74.26%,有20.79%的受访者“听说过”沈阳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对其“非常了解”的仅占2.97%,“比较了解”的占1.98%。可见,受访者对沈阳市的科技创新政策了解程度较低。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对引进单位政策的了解是人才成功引进的关键。只有对引进单位的政策高度了解,才会有柔性流动的意愿。问卷结果显示,48.51%的受访者了解现工作单位的人才政策,而了解沈阳市人才引进单位的政策的比例仅为2.97%,59.41%的受访者不了解沈阳市人才引进单位的政策,6.93%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关注。究其原因,沈阳市人才引进政策宣传不到位,吸引力不强是主要因素。
2.2 障碍分析
人才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政策制定实施具有必要性。宽松、完善的人才政策是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8]。近年来,沈阳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成效显著。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调查显示,超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是现有人才政策存在的最主要问题(73.27%)。政策优惠幅度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是人才政策存在的第二、第三主要问题(67.33%、50.5%)。
本研究将障碍分解为制度障碍、区位障碍、人才环境障碍、地理障碍、利益分配障碍、个人障碍、引入途径障碍等7大方面。结果显示,制度障碍、区位障碍和人才环境成为在沈阳市实行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主要障碍(图2)。
2.3 诉求与意愿
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考虑政策受益者的意愿与利益诉求。同时柔性引进人才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76.24%的受访者认为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是引进人才的关键,其次是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工作制度(73.27%),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激励机制(71.29%)。政府在柔性引进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8.22%的受访者期待政府能够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希望政府能够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困难(64.36%)和建立公平合理的立项程序和审批制度(62.38%)。
在上述背景下,68.31%的受访者愿意被柔性引进,仅有10.8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图3)。该结果显示,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得到了多数国内外人才的认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但也面临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较差等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从完善政策激励措施,提升政策可操性等视角实现柔性人才有效引入。
2.4 沈阳市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影响力
人才竞争根本上是制度的竞争,是人才政策的竞争。在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城市相继纷纷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各界人才。通过与苏州、青岛、宁波、深圳等城市的比较,有60%的受访者对沈阳市柔性引进人才工作不了解,24.75%的受访者了解程度非常低,仅5%的受访者对沈阳的人才工作非常了解。而在与长春、哈尔滨、大连等东北地区城市的比较中,受访者对沈阳市的柔性引进人才工作了解程度较高,44.55%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39.6%的受访者认为了解程度一般,只有8.9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了解。由此说明,沈阳市的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只在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在东北以外地区影响力较低。
3 沈阳市柔性引进人才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政策缺位,未形成完善的柔性人才政策体系
要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好人才政策。目前政府及用人单位在制订人才计划的时候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但在人才政策的推进和后续落实方面力度不够,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同时,针对柔性人才的引进办法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柔性人才的引进方式、管理办法、成果归属等问题广泛存在。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柔性人才發挥才能进行研发的影响因素。
3.1.2柔性人才政策激励措施单一,辐射面小
2015年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高地的意见》,提出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给予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对引进的高端外国专家实行年薪资助。从现有的激励政策来看,柔性人才激励措施主要为物质激励。同时,物质激励的范围较小,基本以现金形式发放,形式较为单一,相关的配套措施如住房激励、专家特聘岗位激励、个性化激励等激励方式并不完善,有效的物质激励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3.1.3政策操作性不强,柔性人才的诉求与引进单位的需求错位
从受访人的意愿与诉求来看,人才具有较强的柔性流动意愿,普遍认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是引进人才的关键因素。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不完善对于人才和需求单位均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从人才需求单位来看,柔性人才的工作时间界定问题、工作期限问题、引进期间成果归属问题等都缺乏相应规定,而柔性人才更关注其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问题、人才服务体系等问题。柔性人才的诉求与引进单位的需求错位是政策实施的重要障碍。
3.1.4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对人才政策认知度低
公众对沈阳市科技创新政策、沈阳市人才政策、人才引进单位的政策了解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沈阳市人才政策宣传不到位,人才政策宣传工作有待提升。公众对人才政策的感知度越低,就越难以发挥自身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更难以与柔性人才需求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人才政策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建议
3.2.1强化政策有效供给,破除体质机制障碍
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全周期的人才政策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机制[9],着力解决人才政策的缺位和越位等问题,尤其是人才政策中的政策不“对症”、不“解渴”以及政策含金量低等问题,逐步构建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柔性人才政策体系,促进沈阳市柔性人才引进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突出柔性人才政策在人才管理机制方面的优势和效益,着重提高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加强跟踪指导,对用人单位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3.2.2強化柔性人才激励,加大优惠补贴力度
支持和鼓励沈阳市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研究型单位设立柔性岗位以吸引人才柔性流动,开展研发交流与合作。完善柔性人才服务体系,关注柔性人才的发展需求,参考刚性引进人才待遇标准,为柔性人才在柔性工作期内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设有柔性引进人才岗位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科技帮扶。完善柔性人才奖励激励机制,为柔性人才制定更加富有个性化和灵活性强的激励方式。与沈阳市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共同制定意见,下放柔性人才在柔性引进期内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比例,在激励政策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3.2.3立足市情,突出柔性引才重点
按柔性引才办法规定,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沈阳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国内外拥有领先专利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能推动重点产业技术突破、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各类高层次柔性人才。
3.2.4强化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影响力
根据柔性人才社交特点、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推广方案,使更多的、有意向参与到柔性引才工程的高端人才能够的全面了解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使人才政策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5加强对外合作,建立海外平台
建立海外柔性人才引进点对点平台,负责沈阳市人才引进联络[10]。充分发挥留学生同学会、海外华人社团、政府驻外机构等组织和团体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建立多方联络机制,拓宽人才国际交流的渠道。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将人才引进来的同时,并鼓励沈阳市的研发机构、高校院所、跨国企业等单位积极走出去,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外出机会,开展短期交流项目,加强对本地以及本单位的宣讲,突出优势,提高沈阳国际认知度,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帮长,温敬,李芊.浅析边境地区柔性引进人才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人事天地,2014(7):32-34.
[2] 李晓慧.地方高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1):202-204.
[3] 薛冰,肖骁,姜璐,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与规划实践的可视化比较[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1):71-80.
[4] 胡常俊.沈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D].沈阳大学,2017.
[5] 胡常俊.经济下行对沈阳中高级人才需求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6(22).68.
[6] 孙春媛.宁波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4):147-150.
[7]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辽宁省科技厅联合课题组,东北大学联合课题组.[J]辽宁经济.2011,(2):20-27
[8] 伍梅,陈洁莲.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23-26.
[9] 胡昌升.人才也需供给侧改革[N].光明日报, 2016-7-5(16).
[10] 谢丰广.沈阳市国际人才引进问题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4.
(编辑:龙蓉)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Problems and the Targeted Measures of Flexible Introduction Talents in Shenyang City
JIANG Lu1,2,3,JING Hongshuang4,ZHOU Kuangxin5,6,XUE Bing2,3
(1.College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Institute for Circular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3.Key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 Compu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16,China;4.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5.German-Sino Promotion Centre for Environment and Energy,Berlin D10623,German;6.Germany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Personnel Exchange,Berlin D10623,German)
Abstract: Talent is the power engine that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is the core resour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viding strong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this paper, Shenyang City,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serious brain drain phenomenon, is selected as the case. Based on 103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flexible introduction of the high-end talents in Shenyang City by data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exible talent policy in Shenyang City has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coverage, conservativeness, weak operation, and low reputation outside the provinc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lexible introduction policy of high-end talents in Shenyang City: establish a policy system for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the talent policy, and speed up the gathering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et up overse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raise the international cognition degree of Shenyang City and form a new advantage of talent policy that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Keywords:flexibletalents;talents introduction;Shenya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