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莉
(1.长安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64; 2.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 西安 7100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其中,建设新时代农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文化保障。
国内图书情报界学者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普遍比较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理论层面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研究选题又进一步扩展到农村公共文化、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基层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扶贫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了梳理出国内图情界几十年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脉络、主要热点问题及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文献计量学基础理论之上,从图情界研究人员发表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文献出发,利用统计学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可视化分析方法勾勒出中国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概况。
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分析样本的论文均来自于图情核心期刊。依据最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关于图情核心期刊的列表,共选择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图书与情报》《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情报科学》《图书馆杂志》《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现代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为获取近几十年来国内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追踪研究的起始点,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时,没有设定检索起始年限只设定截止日期为2018年3月6日,以求获取全面的研究概况。以“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图书馆”“文化扶贫”等为检索词进行组合检索,经过筛选后,19种期刊中只有《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没有相关主题论文,其他18种期刊均有相关主题论文,因此下文中只针对除《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外的其他18种期刊进行分析。最终留下556篇相关主题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一定数据格式进行下载保存。
从相关论文发表的时间点来看,国内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图情学界的研究关注点。从图1可以看出,三十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较早的研究出现在1982年。1982—2005年期间论文数量处于比较稳定且偏少的状态。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到 2012年发文数量达到高峰。2012—2015年有一个较缓的下降趋势,但在2016—2017年又呈现上升趋势。由于2018年的文献还在陆续发表中,因此没有数据。
图1 1982年至今图情界发表“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主题论文数量变化趋势
由于对来源文献主题内容以及文体的限定,研究中选择的19种图情核心期刊中只有18种刊载了“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主题的论文, 共计556篇论文核心期刊分布情况详见图2。
图2 18种来源期刊556篇论文分布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图书馆论坛》多年来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最为重视,刊载了92篇相关论文。该刊从2016年起设立“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专栏,联合学界和业界系统总结国内外文化帮扶经验,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图书馆跨越式发展模式,吸纳了不少有关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精准扶贫、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等相关主题的高质量研究论文,为国家“文化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学术支持。
按第一作者发文进行统计,556篇论文共有454名作者,发表相关主题论文数量3篇以上(包含3篇)的作者及其单位分布见表1。
表1 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
从表1可以看出,王虹、于良芝、段小虎发表相关主题研究论文排名前三。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王虹一直致力于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农村图书馆、农村地区信息需求与服务等问题的研究,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于良芝主要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信息社会理论问题,侧重研究基层图书馆建设及专业化改造、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等;西安文理学院段小虎近年来致力于西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的制度设计和人口结构与文化需求、财政保障等相关问题研究,并主持了《图书馆论坛》的“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专栏,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团队的情况,采用可视化软件VOSviwer软件对所有作者进行聚类分析。经过统计,不分作者署名顺序,556篇论文共有715名作者,共形成411个聚类,其中最大的聚类有15人,没有与他人形成聚类的独立作者有259人。图3给出了所有作者的中心度可视化图,表2给出了411个聚类的具体分布情况。
图3 作者中心度可视化图
表2 715名作者的聚类情况
表2所示,最大的共现聚类团队有15名作者,而259名作者是独立作者。最大的聚类团队是以段小虎为核心的陕西图情研究团队(图4),他们以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为主题,近年来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口帮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图情界文化扶贫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所有聚类中,仅有两个聚类团队相互联系,即以于良芝和臧运平分别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图5)。从节点间的连线可以看出,两个研究团体之间合作关系密切。
图3显示,大的聚类团队中都有一个核心人物,作为团队代表,带动团队开展学术研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这些团队是国内图情界相关研究的中坚力量。
图4 以段小虎为核心的陕西图情研究团队
图5 以于良芝和臧运平分别为核心的团队
经过统计,556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在490个单位。发表相关主题论文4篇以上(含4篇)的作者单位分布详见图6。
图6 发表相关主题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单位分布
从图6可以看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表论文数量最多,走在学界前列。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相关学院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这些国内图情专业设立较早的大学始终在图情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不仅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在其他图情研究领域都充满着学术活力。图6显示,在文化扶贫研究领域陕西图情研究团队较为活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图7可以看出,国内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陕西、甘肃两省,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等省区甚至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发文较多的依次为: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吉林。这种学术研究的地域不均衡问题,在图情界比较常见。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图情研究整体进展缓慢,对热点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1]。
图7 发表相关主题论文的省区分布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关键词共现、聚类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准确地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崔雷等人自主设计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2和荷兰莱顿大学开发的VOSviewer知识图谱软件,实现了对国内图情界“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题录格式、重要字段信息提取、关键词词频统计、关键词共现矩阵构建、研究热点和研究历史知识图谱的呈现,从而探究国内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556篇论文中包含了1 048个关键词,共现分析之前剔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关键词,合并了一些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关键词。经统计,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60个关键词,见表3。其中出现频次前5的是农家书屋(92)、图书馆(73)、农村(68)、农村图书馆(60)、公共图书馆(59)等,这些热词体现了图情界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对象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有传统领域的图情研究特色,也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有些关键词虽然频次不高,但体现了图情界最新的研究方向,如“文化扶贫”“供给侧改革”“文化帮扶”“互联网+”等。将所有关键词做了标签云图,截取部分成为图8,图中关键词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越高。
表3 频次大于5次以上的60个关键词
图8 高频关键词标签云
利用BICOM2对文献的题录信息进行统计之后,将相关数据通过EndNote转换为VOSviewer可以识别的数据格式,进而导入VOSviewer中进行可视化分析。VOSviewer提供网络可视化(Network Visualization)、叠加可视化(Overlay Visualization)和密度可视化(Density Visualization)三种视图。聚类密度视图(Cluster Density View)是在软件默认的聚类算法下,根据节点数量、节点权重以及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将整个知识网络图谱分成颜色不一致的若干个聚类区域[2]。本研究选取其中的网络可视化(Network Visualization)和密度可视化(Density Visualization)两种视图进行研究热点呈现与分析。
在网络可视化视图中,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了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而节点的大小以及标签字体的大小则取决于该节点的权重,权重越大,节点和字体就越大,反之亦然。
图9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视图
从图9可以看出,所有关键词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共现网络。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的权重越大,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是研究较多的主题。经统计1 048个关键词,在共现图中形成了71个聚类。最大的聚类中有34个关键词,这些词中包括农村图书馆、农村文化、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信息需求、可持续发展、阅读等高频关键词,它们的共现说明了图情界几十年来一直对这些农村文化建设领域中的传统选题很关注,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多年来具有持续性。
密度可视化(Density Visualization)视图是根据区域中节点数量以及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匹配颜色的深浅,颜色越深(图中白色区域)表示密度越高,说明该区域的研究比较成熟[2](见图10)。
从图10可以看出,白色区域代表已经相对成熟的研究区域,而白色区域有深浅之分,说明不同研究区域的成熟程度不同。以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关键词为核心的研究区域最为成熟,与我们对相关主题文献统计结果一致。556篇文献中,对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尤其是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发布后,全国掀起建设农家书屋热潮,学界对农家书屋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对其产生、发展、建设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维研究。而建立在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室)—农村图书馆(室),由于其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公益功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地位逐渐加强,也获得学界更多关注,所以它们所处的区域最亮,研究起步早,成熟度高。其比较成熟的领域有公共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信息化和信息服务问题、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文化素养提升问题等,这些都属于图情界的传统研究领域,研究公共图书馆(包括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馆)、农村或贫困地区信息服务的现状、内容和方法等。而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新研究区域为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及供给侧改革等问题。
图10 关键词中心度可视化图
结合关键词共现的网络可视化图、密度可视化图,可以梳理出国内图情界近几十年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热点。
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之后, 又相继出台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农家书屋管理员实用手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创办包括《农家书屋周刊》在内的一系列刊物[3]。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进,农家书屋研究也出现了三个阶段:一是2007—2009年起步阶段,每年只有几十篇文献。该阶段主要围绕农家书屋如何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比如介绍各地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研究农家书屋与农村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关系,探索我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4-7]。第二个阶段研究反思农家书屋在管理模式、长效发展机制、管理员培训、经费保障、资源配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8-16]。第三阶段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集中在数字化、信息化、民族地区和散杂居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等方面,对农家书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数字资源内容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电视阅读以及手机阅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民族地区、散杂居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相关建设发展问题也进行了论述[17-24]。
农村图书馆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图情界就已经把农村基层图书馆相关问题纳入了研究视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建设与发展、服务与管理等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对农村基层图书馆的研究大致分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础理论的综述性研究和对农村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对象、范围、建设、管理模式、职能等的研究,其中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相对薄弱,是需要加强的方向[25-32]。第二是对农村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发展趋势、发展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3-38]。第三是对农村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经费来源、馆员队伍等各方面问题的论述[29,39-40]。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农村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指出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41]。业界对农村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00年左右,研究具有持续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队伍建设及运行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具体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寻找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发展的途径。
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比如对农村公共文化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内容重复、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及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缺乏农民及农民社团的积极参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缺乏评估反馈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从资金投入、服务主体、服务方式、农村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立法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解决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路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路径[42-44]。
1993年12月文化部成立“国家文化扶贫委员会”,文化扶贫作为专项工作被纳入国家公共文化范畴[45]。1994 年颁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46]。为配合国家扶贫战略, 90年代初期图情界就开始了有关文化扶贫的相关研究,并且持续推进这一研究。纵观文化扶贫的研究文献以及关键词,可以看出,图情界的文化扶贫研究大致有三个研究阶段:一是1993—2004年间的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研究的问题相对单一,对以“输血式”为特点的传统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例如送书下乡、捐赠物品、组织阅读推广等;二是2005—2014年间的发展阶段,由于实现了制度安排的重大突破,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畴,开启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制度重建进程[45],对应的学界研究主题也有所侧重,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层面研究文化扶贫;第三个阶段是2015年为起点的十三五时期的文化扶贫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扶贫已上升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关于文化扶贫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在2016—2017两年间,以《图书馆论坛》的“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专栏为代表,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开辟了文化扶贫的研究新趋势。一方面将文化扶贫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到公共文化制度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农家书屋建设)、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文化信息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农村贫困地区文化信息需求实证分析和乡村文化建设等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文化部等七部委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两个重要文件,提出了新的扶贫指导思想: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47]。在此背景下,图情界对文化扶贫的研究也开拓出新的理论空间,产生了一批诸如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48-49]、贫困地区文化的“自组织”能力培育[50]、贫困地区文化的“内生性重构”[51]、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2-54]、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口帮扶”[55]、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56]、从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内在联系入手讨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问题[57]等新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文化扶贫研究的最新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图情界始终以多领域、多维度和多种研究方法致力于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持,也初步形成了论域宽泛、内容丰富、阶段性特点鲜明的研究体系,成果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也从传统的如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农村信息服务等拓展到农村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以及文化生态、贫困文化、供给改革等。从研究主题的发展与变化趋势看,密切关注国家农村或农村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其重要特征。因此,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等涉农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图情界相关领域研究也将不断开拓新的理论空间、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来稿时间: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