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高温多雨的七月来了。其实还没进入七月,笔者就已经接到好几个朋友的微信或电话,大致都是寻求处理偷死的建议。所以,笔者就来讲一下“偷死”。
对虾是底栖动物,当对虾体质偏弱而无力浮游,或遭遇病菌的严重毒害而致急性死亡;或整个池塘环境严重恶化,对虾只得向氧机附近溶氧较高处聚集,然后慢慢死在增氧机底或池底,对于经验不足的养殖者而言这种对虾的死亡很难察觉,对虾似乎是在偷偷地死亡,故俗称“偷死”,一些地区又叫“底死”或“冒底”或“耗底”。
前些年,笔者一直认为但凡偷死,应该是因为一些慢性或非常隐性的致命因子的影响,令对虾在无法察觉的情况下慢慢耗尽体力,最终无力浮游到水面上来,只能在池底死亡。但经过近几年的走访和交流,笔者却发现有不少池塘是急性偷死的情况,而这些或中毒或病原都并不是缓慢毒害对虾的,反而是来势汹汹,当然这些急性偷死在爆发前确实有一些诱因潜伏了相当一段时间,所以由此可见,我们在诊断一个病症时最好还是尽量详尽地分析清楚病症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引发对虾偷死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营养吸收方面的原因(即引发发育迟缓或受阻,体质偏弱);有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肝脏功能);有病原的毒害。
各种原因所致体质偏弱或体内器官发育异常的对虾,一般游动无力,常静伏于饲喂区域较为靠边的池塘底部,遇到环境突变或蜕壳(尤其是应激性蜕壳)就会因体能耗尽器官衰竭而出现偷死。常见的原因有营养断层、药残影响、连作障碍、暴食负荷。
缺乏营养这种情况近年来常见于选用品牌苗的池塘。其主要原因是品牌苗企的日常管理相对普通苗场和养殖者而言要严格得多科学得多,苗期营养都给的很全面,多维、多糖、微量元素、益生菌甚至藻类、虾青素等都有添加。若是养殖者放苗之后按常规饲喂管理来操作的话,往往会出现很严重的营养断层。若是遇到苗企有用藻类投喂的话,那这个营养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了(一个是纯天然的,而另一个则是配合饲料)。
抗生素用后出现轻度棉花虾
这种饲喂管理上的营养差异化经常会出现在苗期藻相不好和没有转肝管理经验的池塘。经验丰富的养殖者只需观察一下苗体发育情况就基本能判断出来,经验不足的就需解剖看看对虾肝脏情况,镜检分析一下肠道食物结构,检查一下藻相情况,这样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来。另外这种情况常常还会伴随着出现上罾慢(虾苗很长时间不上料台,或上料台是数量稀少);长时间觅食洄游(围着池边缓速游塘,用诱食性较好的饵料撒在洄游路上能明显的打断洄游);虾经常集群爬边(区别于发病静伏爬边的是这种情况的多数虾并非静止不动,一有人甚至虾靠近,爬边的虾就会快速弹开或游开,仔细的话能看到虾还在不停捡食池边的有机碎屑);短时间就出现虾苗参差不齐(食性转化顺利的虾生长速度会明显超过食性转化偏慢的);料量增长很慢(食性转化慢的虾苗自然吃料很少甚至是很长时间里不吃饲料)等。时间一长,多数食性转化慢的虾就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肝胃乃至整个机体发育不良,从而很难抵抗环境的各种较大的刺激。所以往往会在不到40d期间偶然一次较大的环境波动(如寒潮、暴雨、台风、转水、倒藻、泛底等)时出现偷死。一些养殖者若只是简单的以为这是环境突变引起的强烈应激死亡,而只是用一些抗应激药物来草草处理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时使用抗应激药物是没错的,但并非是一次两次那么简单,而是检查肝脏情况,了解肝脏损伤程度,严重的就得每晚使用,尤其是环境、天气还未好转之前,就得持续使用来吊着虾命。待天气或环境稍好些(其实就是偷死控制住了)后,还要减料五成同时拌喂一些天然营养产品和护肝或补肝药物。若是肠胃较差的还得同时添加一些益生菌、酶制剂提高消化能力。
营养断层所致的偷死并不难处理,若是发现处理得早也不会太明显的影响后面的养殖。所以聪明的养殖者会将“养虾如养儿”这个原则执行到底,就能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藻中毒引发白肝偷死
常见于因水体药残或投喂药物不当引起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消化能力下降,当肠胃消化功能衰退之后就会慢慢出现营养不良。最终的虾体症状与前面营养断层差不多。但中间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却不一样,常会出现肠胃病变,如拖便、红肠、水肠、肠道内甚至会出现黄白色粘液、对虾的料量也并非如前面营养断层那样一直上不去,反而是经常开始时吃料很好,甚至还会出现料量增长很快的现象。但没几天就开始慢料或者一段时间之后料量就怎么都上不去了,甚至慢慢的降了下来,严重的甚至还会同时出现棉花虾。这种情况在很多高位池养殖池塘乃至整个区域常会发生,尤其是滥用抗生素、滥用消毒剂的区域,如湛江、海南、广西、漳浦、霞浦、舟山等等区域至今对虾养殖很难渡过苗期,老是成片区域的出现偷死,实际上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原因更像是环境的影响,但这些基本都是人为的。这种滥用药物的习惯一旦养成,养殖者稍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药物,哪怕是禁药,哪怕根本不对症,他们都会先多少用一下试一试,很多时候仅仅是寻求一个心理安慰。然而,这种习惯所造成的危害却是长久的。所以遇到这些区域的养殖者,笔者都会下意识的问一下有无用过抗生素之类的违禁药物,若有用过,笔者都基本不再处理了。这并非无法处理,而是要处理掉药残影响,需要用大量的药物来促进机体代谢排毒,这些药物效果甚微,见效很慢,养殖者大多数没有这个耐心来等待,往往坚持不到最后就会放弃了,与其浪费了药钱最后仍然放弃,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考虑卖掉或排掉,这样损失相对还会少很多。
但凡养殖超过两三年的池塘,养殖者应该都会有所感觉,越来越难养了。这还真不一定是病害愈多的原因,其实多数情况是水土出现连作障碍了。这种情况在新挖的土塘最为明显。“新塘旺三年”这句话对对虾养殖而言并不完全正确,新塘能旺两年就已经很不错了,原因就是对虾是甲壳类,在养殖过程中对水土中的矿物质元素的消耗非常之大,加上饲喂污染,水土中的营养失衡会渐渐明显,从而很难持续的满足多造养殖的需要。水体营养不足,自然就会导致水生微生物的异常,苗期的营养自然就会跟不上,加上水体稳定性也会变差,后面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吧。所以笔者这几年都反复建议一些常年养殖的朋友,养完一年之后最好系统的检测一下自己池塘的水土指标。搞清楚什么缺失了,什么超标了,这样才好针对性的提前补充或解决。
养虾界以前流传着一句话——“长得快,死得快”。实际上说的就是生长非常快的一些苗种家系,由于生长速度过快,体内器官发育并没跟上身体发育的进度,从而导致肝脏、肠胃等重要的器官功能偏弱,尤其是在没注意饲喂管理(养殖者大多是吃得越多越快就自以为虾长得越好,加料也就会更多)时容易出现明显的消化负荷,时间一长就会令肝脏肠胃出现明显的病变。这种情况在转肝期前后(尤其是刚刚完成转肝)出现较多。所幸的是这种原因引发的偷死,并不会爆发性死亡,基本都是吃得多吃得猛的虾出现偷死,所以见到的偷死对虾甚至还有饱食满肠的现象,所以也有养殖者戏称为“撑死”。这种情况处理也很简单,适时控料,注意拌喂促进消化吸收的如多维、矿物质、乳酸菌、耗氧型芽孢、酵母菌等即可。
能引发偷死的病原其实也不少。说简单点,笔者认为凡是能缓慢消耗对虾体质,令对虾逐渐失去活力的疾病都可能出现偷死。如慢性白斑病毒、慢性红体病毒、IHHNV、肝胰细小病毒、引发慢性肠炎的霍乱弧菌等。这些疾病既然是慢性影响,很多的发病症状都很难及早察觉,笔者认为往往是对虾养殖最为危险的疾病。因为养殖者很难及时发觉或者准确判断,就仍会不停投入成本,最终发病死亡后就常会血本无归。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预防,不定期的内服中药、提高免疫的药物(多维、多糖、虾青素、微量元素、益生菌等);注意环境的改良与调控。
环境恶化所致的偷死是笔者认为偷死的最为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但环境的恶化原因不同,超标的物质不同,偷死也不同。如亚硝酸超标引起的偷死会出现甲壳偏软,往往是在对虾蜕壳时大量死亡,若是同时pH偏低的话情况还会更为严重(这当然是指淡水养殖);氨氮一般是大于0.2~0.6ppm至少半个月以上才会引发偷死,原因和症状都有点类似与水体药残中毒,因为它会慢慢腐蚀肠壁黏膜导致肠胃消化功能的衰退;碱和重金属中毒引发的偷死和氨氮差不多,不过常会同时出现鳃部病变。另外,现在发现的污染物质引发的偷死里面大多都是慢性中毒引起的偷死;就两个是急性的,一个是藻毒素中毒,一个是硫化氢中毒。笔者怀疑藻毒素里可能有些会引发对虾麻痹性中毒,这个硫化氢的机理有点类似,都是麻痹性中毒,就是对虾即使中毒了,自身也感觉不到,直到中毒很深时已经为时已晚,只能死在池底。只有少数一些中毒相对较轻的虾会在边上狂游或者狂跳。处理环境原因引起的偷死必须先系统的检查一下水化、了解清楚养殖者近段时间的用药记录,找到原因在对症处理。
综上,养殖者们需要注意的是,偷死常于初一、十五蜕壳期或暴雨后高发。所以这些时候要提前减料强体,增氧改底,备用矿物质、微量元素、多维、维C、虾青素(海洋红酵母)、粒粒氧、底改、解毒剂等产品以预防疾病暴发。
大量偷死时往往对虾的体质都很差,若是甲壳异常的对虾,切忌消毒或大换水,同时还要注意所有加大刺激性的操作和用药都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死亡。
出现偷死时一定要慎用抗生素,原因前面已经讲过,若是想用,就一定要检测清楚是否确实是细菌引发的(其实看上面的分析,细菌引发的偷死,其实非常少)。
若是短时间搞不清楚原因的,笔者这里有个综合处理偷死的方案:氧化性底改(臭氧片或过硫片或粒粒氧)按说明书最小剂量傍晚干撒在饲喂区域,1晚1次,先连用2~4晚,死亡严重的次日上午可以用生物分解型底改(兼性芽孢或屎肠球菌或乳酸菌)若有光合细菌或蛭弧菌也可一起搭配使用1~2次,也是说明书最小剂量,连用3d;晚上睡觉前泼洒多维+微量元素+虾青素,严重的可以半天1次,质量好的,能明显缓解大多数原因引起的偷死,虽不一定能完全治好,但保命还是可以做到的,若有喂料可以同时加点益生菌一起拌喂拌喂剂量可以稍微加大。若是明显死亡减少甚至止住死亡了,就可以拌喂一些中药和多糖慢慢恢复肝脏肠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