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高温的夏季到来,尤其是今年,早早的酷热温度就初现端倪,很多老养殖户都担心今年将是一个少见的高温多雨的年份。而这种气候却并不是对虾养殖的适宜气候,而五月份笔者在走访市场时就发现一些养殖区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肠胃病变出现了。因此这个月我们就来细数一下可能引发对虾肠炎的各种原因。
经过多年的走访一线塘头,笔者将自己见过的肠炎分为以下4类:物理性肠炎、营养性肠炎、病原性肠炎以及中毒性肠炎。
物理性肠炎又称为创伤性肠炎。这种肠炎理论是源自吞食性和草食性鱼类的研究与经验。比如草鱼,若大量吞食了过于坚硬的草料杆茎,肠道内壁就会被这些短时间难以消化的坚硬杆茎给划伤,在镜检肠壁时就能见到有条状伤口。肠道若出现过多的创伤,进食后肠道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自然会影响胃口,甚至出现短期的厌食。而这种情况在以前的对虾养殖中很常见,当质地过硬或粘合剂过多的粗制饲料被虾磨碎吞进肠道后遇水会慢慢膨胀变大,这些食物经过肠道时,少数颗粒较大质地坚硬的原料会因为饲料的膨胀而压迫划伤肠道并将肠壁上的消化菌群刮走,不仅令肠道不适,产生过多粘液,严重的还会导致肠道消化功能的衰退,长时间的物理性肠炎还会产生白便。
这几年随着饲料工艺的提升,多数料企都提高了饲料原材料的粉碎细度,这种物理性肠炎已经较少见了,但也仍然有少数投喂劣质饲料的池塘会出现。而处理的方法并不复杂,换料是必须的,随后减料拌喂一些促进伤口愈合和保护肠道表皮黏膜组织的药物(如多维、多糖、EM菌等)即可。而预防手法更为简单,只需在饲喂之前0.5h用盐水将饲料打湿软化即可有效的预防这种情况发生。
营养性肠炎,简单来说就是营养不良。常见的原因是苗期投喂较少,或早期没有拌喂一些易吸收促进发育的药物,或苗期天然饵料投喂较少,或在饵料过渡时没做好,或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自身发育问题也可能是用了杀菌抑菌的药物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健康),自身消化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常见的症状是拖便、断肠甚至空肠。严重时肠道会渐渐变细,肝脏萎缩,机体会逐渐瘦弱,整池对虾大小不一,活力下降,趴罾无力。这种情况想要恢复健康需要降低蛋白,长时间拌喂天然的营养产品(如多维、多糖、光合细菌、海洋红酵母等)和一些促进消化功能的活菌产品(如酵母菌、乳酸菌、耗氧型芽孢等),一般内服1周时间若肠道能逐渐变粗就有希望恢复健康。若是以上这些药物拌喂无效,那这池虾也很难长大了,建议及早排塘减少损失。
慢性病原性肠炎中期-白色黏液阻塞肠道
另外还有一种营养性肠炎并非消化功能太低,相反是因为消化功能太过强大,也会出现营养性肠炎。这种原因引起的营养性肠炎的症状与菌群失调的症状刚好相反,不是细肠而是粗肠、肠道经常显得非常饱满,充斥着各种食物,肠道颜色偏黑(饲料、杂质、底污)或偏绿(藻类)。镜检肠壁偏薄、肠壁上的色素斑点会明显的变淡或扩散开来。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于长期拌喂过多的活菌产品(尤其是乳酸菌、酵母菌或带有大量这类活菌的产品,如浅发酵的发酵饲料或饲添)或水质底质严重恶化后对虾吃到着生有过多细菌的杂质或饵料。
笔者在四五年前培训时曾称这种营养性肠炎的原因是“过度消化”,其实就是因为这些进入对虾体内的细菌已经远超过对虾机体正常所需,且能很好的定植下来并持续繁殖。而细菌过多时就会主动的抢夺吸收机体里的营养,从而会令对虾持续感到饥饿,所以对虾会不自觉的不断进食,加上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协同作用,肠道就会在这种持续的进食过程中变粗,而肠壁也会逐渐变薄。但实际上对虾的机体并没有得到这些它摄食进体内的营养,反而会越来越瘦弱,时间一长就会渐渐变成棉花虾。对于养殖者而言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投入的成本都会非常大,但虾却会越养越瘦,最后基本都是纯亏的结局。所以笔者这几年经常提醒熟悉的朋友,不要长期单喂一种活菌,尤其是酵母菌和乳酸菌。而是应该两三天换一种生物制剂来交替使用,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杂质悬浮污染物多时,勤氧化,多改底,交替补菌。避免池塘出现单一菌相,更要避免机体出现单一菌相。尤其是肠道偏粗时要适当的喂点中药、多糖、微量元素、多维等来调节一下肠道的健康而不是一味的用菌调理。
粗肠,分节,白肝
弧菌爆发
甲藻所致红肝、肠炎
裸藻中毒所致绿肠
慢性肠炎所致空肠空胃黄肝
食物中毒所致红肠红胃
通常人们认为肠炎的病原多由细菌引起,而笔者又将常见的病原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病原性肠炎一般由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气单胞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过多繁殖所致。常会出现红肠、红尾、红体(副溶血弧菌感染会导致身体附肢发红);肠道内常有食物,但粪便粘液较多;1~4cm的发病小虾常会有“拖便”的现象,肝脏会因为致病菌的伤害而变差甚至逐渐萎缩坏死;严重感染的会出现零星游塘甚至白便。急性肠炎来得很快,但只要用药及时得当去得也一样的快。一般用三黄或大黄配聚维酮碘内服外用是较好的防治方法。若是担心药物伤害水体菌相的话,可用蛭弧菌配乳酸菌或强耗氧型芽孢内服外用来抑杀水体、机体的细菌。这几年随着蛭弧菌的发展这种用法在育苗和标粗阶段用得非常频繁,也是无刺激的防控包括肠炎在内的大多数细菌病的一个常规手段。若是已经非常严重的池塘,除了内服外用上述杀菌产品外,还必须注意搭配氧化型改底的产品清除底质杂质中附着繁殖的致病菌,只有改良好池底环境才能保证急性肠炎不会短时间复发。
慢性病原性肠炎是由霍乱弧菌过多感染所致。这种弧菌在弧菌培养基上显黄色,以前大都认为黄菌致病性并不强,致死率也不高,所以危害性不大。但殊不知正是因为其致死率低的这一特性,经常会被养殖者忽视,加上霍乱弧菌的症状极不明显,经验不足的养殖者很难分辨出来,待到出现明显的慢料、肠胃肝脏病变(肝脏发白、透明、萎缩)、体表症状时已经是晚期了。而慢性肠炎的潜伏期又非常长,从感染到晚期需要40~60d以上。不注意防控调理的池塘会在放苗一个半月前后出现生长变慢,然后摄食量停止增长的现象,渐渐的还会减料下来,饲料越吃越慢,还很难察觉到原因(养殖者常规归结于苗种的优劣,这就更会影响准确判断治疗的及时性),只有到了很严重时才会出现肠道前端被黄色或白色粘液堵塞,甚至出现软壳偷死。而此时已经几乎无药可救了。
这种肠炎只会令整池虾的体质慢慢变差,死亡也只是零星死亡,加上对虾有种群内的自残习性,零星死亡的对虾很容易被稍微正常的个体给吃得干干净净,所以一般只会在整池体质非常瘦弱,同时又在大蜕壳期时才会出现蜕壳或硬壳障碍导致的大批量死亡,而直到这个时候很多养殖户才会有所察觉。但即使是察觉到,由于这个时候养殖者投入的成本已经不小,而发病症状除非拿到手里仔细观察几乎很难看得出来,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养殖者会轻易放弃这池虾,哪怕是死撑都会撑到最后。可是多数人却不知道,当看得到症状之时,这个病已经是晚期,基本没法挽救了,这一点养殖者要特别注意,千万小心。所以笔者曾一度认为霍乱弧菌引发的慢性病原性肠炎是对虾养殖最为危险的一种疾病之一。
慢性肠炎的预防并不太难,只要在养殖一个半月期间随时注意水质底质的优良,对虾肠胃机体的营养调理,注意水体环境和对虾机体菌相的调控即能对这种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一般苗厂的常规拌喂手法(内用外泼:多矿、微量元素、多维、EM菌、虾青素、蛭弧菌等)也对霍乱弧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所以一般也很少有小苗出现慢性肠炎的情况。但若是患病有一段时间后的处理就比较麻烦了,首先得频繁改底(主要氧化型),先构建一个不利于霍乱弧菌繁殖的底部环境;还得交替外泼大量的益生菌(尤其是乳酸菌、芽孢菌)来以菌抑菌;由于慢性肠炎发展到中后期主要的问题是肝脏病变,所以得先从肝脏调理入手,而此时基本都无法很好的吃料,所以保肝药物(一般是保肝中药、多糖、虾青素等)只能靠外用。运气好的话在停料的同时外泼2~3次,肝脏就能得到一定的恢复,这时再用乳酸菌/强耗氧型芽孢菌+蛭弧菌+多维内服两天抑菌杀菌的同时稍微提高一下机体的消化能力,接着再用三黄配合聚维酮碘按该池塘的外用剂量浸泡饲料5~10min后泼洒。这样重剂量用法只需用1天2餐之后再回归正常剂量连续拌喂3~4d。一般来说,这番用药下来,基本都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只要产品质量不错的话,做完这一套下来活力都会一定提高,明显能看到清晰的肠线。如若此时吃料还不是很好的话,可以再拌些活菌营养药物内服2~3d即可恢复正常。当然,若是前面连续外泼数次肝药仍没有见效的话,就说明发病太久,很难治疗,也就不用再继续用药了。不过哪怕是这个时候,也还有个经验性的“死马当活马医”的方法,就是停料外泼EM菌+水溶性多维+海洋红酵母+微量元素,按说明书剂量,每晚1次,一般连用1周左右会出现一定几率的恢复。
另外,前些年有人提出有病毒性肠炎一说,怀疑是由桃拉病毒、白斑病毒等引发肠道病变所致。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经过这几年的一线跟踪,笔者几乎没见过能明确证明是病毒引发的肠炎。毕竟对虾比鱼类低等很多,是否病毒能引发其肠胃病变,现在还没有什么实验依据。当然,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感染弱毒型病毒的对虾同时出现该病毒病不应出现的明显的肠胃疾病,笔者更倾向于这是继发的细菌性肠炎或中毒性肠炎。若是养殖者怀疑自己的虾是病毒性肠炎,可以参考慢性肠炎的处理方案来做。病毒是处理不了的,但抑制病毒,延缓爆发还是做得到的。
相比前面那些肠炎类型,实际上笔者近几年来见得最多的还是中毒性肠炎。原因估计是确实有太多毒素能引发肠胃病变。
pH长期偏高引发的碱性中毒,其中一个危害就是肠道菌群失调,严重的还会导致肠道黏膜组织因碱性腐蚀而受损。遇到这种情况在持续用乳酸菌搭配红糖或有机酸慢慢降低pH的同时,还可拌喂甘草+陈醋+乳酸菌来慢慢恢复肠道健康。
氨氮偏高也会腐蚀肠道的表皮黏膜组织。哪怕是低浓度的氨氮长期存在时也会对表皮细胞有一定的伤害,而且这种低浓度氨氮引发的中毒性肠炎的症状类似于慢性病原性肠炎,很难察觉,所以养殖者要特别注意早中期氨氮的变化。处理手法与碱中毒相同,毕竟氨氮的毒性pH呈正相关,所以降低pH有助于氨氮中毒症状的缓解。
余氯偏高引发的肠炎一般出现在养殖早期,尤其是蓄水池消毒处理条件的一些养殖场常会出现漂白粉消毒药残未尽时进水影响对虾健康生长的情况。这种蓄水池要注意不要使用其底层水(漂白粉消毒后药残会随之沉底聚集)即可还好的避免余氯毒害。若是已经出现伤害的,也可用碱中毒的方法来缓解。
底污中毒是这两年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实包括的毒素非常多,多数是难溶的,也有一些是溶解有机物。这类污染物质过多时会被吸附进杂质絮团内,对虾一旦摄食过多就会中毒,症状类似急性病原性肠炎,当然其实这些絮团里确实也会繁殖很多的致病菌,估计也和这有一定关联,但一些时候我们通过简单的解毒处理,如连续内服微量元素、生姜、小苏打、耗氧型芽孢菌也能很好的处理好这种肠炎。当然在处理这种中毒性肠炎的同时自然不可少的须要改底调水,处理污染源。
高温湿热季节饲料容易霉变变质,若是不小心喂了这种霉变的饲料,对虾就会很快中毒,引发肠炎,喂得少的会出现类似慢性病原性肠炎的症状,而严重的则会导致肝坏死而大批量死亡。遇到这种情况换料是必须的,然后连续泼洒小苏打5斤每亩+粗盐10斤每亩(海水养殖无需使用)+微量元素(说明书剂量),同时同样照上面的比例拿点来内服排毒。
藻毒素是这几年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样子问题。无论是有毒的甲藻、蓝藻、裸藻还是本身无毒的藻类死亡之后产生的毒性物质(如硅藻、绿藻、金藻等)都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对虾出现中毒性肠炎。藻毒素的处理相当麻烦:得先用微量元素+生姜+小苏打(海水用)/盐(淡水用)外用内服促进机体的排毒;再用乳酸菌/芽孢/酵母菌(任选其一,交替使用,每样不能连用超过3d)+海洋红酵母+水溶性多维促进机体毒素的分解;若有肝脏病变的还得在之后用中药慢慢调理肝胃。正是因为藻类毒素的难以处理,所以这几年一些主养区渐渐兴起了微藻养殖模式和生物絮团模式,能很好的调控藻类对对虾的影响。
抗生素中毒估计是所有高密度养殖区域的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每年都会有上百号养殖户会问到笔者类似的问题。有用过抗生素的养殖者应该见过一个现象,就是在剂量稍微大些的使用抗生素之后,经常会见到对虾出现肝脏病变、料量降低、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出现软壳、空壳、肌肉萎缩、甚至棉花虾等情况。这就是抗生素中毒了。其实原因很简单,抗生素进入对虾机体中无差别的“广谱”杀灭了大部分菌群,导致机体失去消化功能,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抗生素的药残代谢掉才能结束,关键是很多抗生素的药残时间非常长,若是养殖户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内服的搞来外泼)的话,整个池塘包括对虾机体的微生态就会被直接摧毁,自然就没有消化能力了。这种情况一般笔者遇到后都会建议排塘,因为处理成本非常高,并且搞好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这五六年来笔者基本就不再建议养殖户使用抗生素了。当然若是一定要处理,用药的方法类似藻毒素的方案,但效果却远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一般至少要进行2个疗程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另外,若是有条件的养殖场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转塘”,只有一个要求,新塘的池水要处理干净,不要用带有药残的水源。
以上,是近几年笔者所见可能是肠炎的各种原因,希望各位养殖朋友能准确的鉴别和判断,并能及时对症的用药。记得一个老农跟笔者说过一句话:“只要是人工养殖,就肯定会有肠炎,因为不是天然生态的,自然会因此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尽量能及时的找到问题原因所在,将这惩罚减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