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9-14 10:27赵立英王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赵立英 王娜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方向。该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实践环节4个方面探究了在創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6-0137-02

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出台了很多激励政策,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没有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在传统的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修订和补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创业意愿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

因此,如何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创新创业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1 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单一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对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列入必修课的很少;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融合,而是设置独立的课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偏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在大一时开设,没有能进行深入学习的后续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无法引起师生的重视,完全没有达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2教学模式落后

尽管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但还未得到实践验证,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快,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不断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1.3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实践能力相对薄弱[1],而且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限,缺乏创新创业经验,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指导,制约了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培养强大的师资力量,既能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4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内容是依托教材设置的,实践环节仅仅是为了熟悉知识点、完成教学要求,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不能合理地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创新创业科技园、实践孵化基地等实践基地,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而且,创新创业竞赛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没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2 基于创新创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2],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统一规划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

2.1 优化课程建设

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要求,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设立创新创业启蒙式教育课程,面向全院新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让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然后,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多样性的计算机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理念“嵌入”专业教学;再次,针对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进行“专业性”创新创业管理教育,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3],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技能,培养创办企业能力;最后,针对初创企业的学生,进行创业的实战培训,扶持学生创办创新型企业,进行创新创业的继续教育。

2.2 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设置明确的目标任务,模拟创业教育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从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到项目设计、项目运行和维护等都由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比如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管理系统的设计或相关网站的设计,让学生进行功能分析、模块划分,学生先从简单的模块入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最终完成项目的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业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完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职称评定等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对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并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实践专家、科研人员、创业指导专家等为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组建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战经验、能承担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型+专家型+企业型”师资队伍。

2.4 完善实践环节

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还要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把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创业实践培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要定期开展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类教育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竞赛期间的学习和交流,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并初步建立良性竞争意识。最后,要建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或与大学科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合作,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从项目的创意策划、创新研究到技术开发、商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3 结语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创新创业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满足目前社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逐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市场经济全面腾飞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曹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分析[J].才智,2017:199-200

[2]杨珺,袁仲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4-35.

[3]叶梦雄.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130-131.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