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
摘 要:文章从高校学生思想问题及其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有效区分和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问题;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91-0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有效手段,是加强高校全面建设、完成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受挫能力的重要保证。如何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应深入学生中间,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扎根、深化、开花、结果,这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由学院党委、党总支直接组织,以党支部为单位、以班级为小组,广泛开展教师找学生、学生干部找普通同学、党员找群众的谈心活动,在真诚、广泛、深入的交流中把思想和心里底数摸清楚。谈心活动要注重区分层次、区分类别、区分背景、区分地域,确保谈心对象一个不漏,确保谈心工作健康开展、扎实有效。
1.建立谈心网络。各班级建立一支以辅导员、学生干部、党员、各类骨干为主体的思想工作骨干队伍。结合实际,建立思想管理责任制,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思想骨干帮带。采取集中学习、案例分析、体会交流、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搞好培训,提高骨干开展谈心工作的能力水平。
2.建立谈心主题。谈心对象的思想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是确定谈心主题的依据。平时工作中,可以通过听取思想骨干汇报,向谈心对象直接了解或与谈心对象的老乡,较亲近的同学、朋友了解,平时留心观察根据捕捉到的学生言谈举止、饮食睡眠、脾气情绪、工作表现中的异常变化等方式确定谈心主题。谈心中,围绕谈心主题,既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经历、家庭、亲友等自然情况,更要结合当前学习生活情况和季节性特点,深入掌握学生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担心什么、期望什么,面临什么具体困难和问题等,确实把准思想、心理脉搏。
3.选择谈心时机。以下四种情况要重点谈心:一是重要时期普遍谈。特别是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政策方针调整、学生面临毕业、考研、找工作等时机,要广泛谈心,及时搞好思想摸底和教育引导。二是重大转折重点谈。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受到处分或批评时要去重点谈心,下透“及时雨”。三是遇到难题及时谈。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就业遇到难题,患病或伤残,与同学关系紧张等时,要及时谈心谈话,送出真爱之心,伸出温暖之手,解决后顾之忧。四是结合学习问题随机谈。新生入学后,寒暑假前后等时,要善于洞察学生思想变化,未雨绸缪,随时谈心,及时疏导。
4.注重谈心方法。既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也可以循循善诱,因人而异。总之,要让学生打消疑虑、敞开心扉,保证谈心顺利进行。具体来讲:一是根据对象情况决定。对情绪比较平和、并能听得进意见的,可以立即与其交谈;对情绪比较激动、一时听不进意见的,应待其冷静后再谈。二是根据对象思想波动情况而定。在谈心对象的思想受到客观事物影响行为反常时,应立即抓住时机谈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生意外。三是当对象突然主动要求谈话时,应以听为主,不宜轻易表态,待情况弄清楚后再深入交谈。谈心时应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谈心对象的说话,让其将想说的话说完;谈心过程中只做内容引导,不轻易发表看法,以免出现观点分歧,导致欲言又止、有所保留;要不时注视对方并做出适当回应,使谈话可以进行下去;不可现场记录,以免谈话对象产生顾虑,同时注意保密,不公开对方隐私。
5.营造适宜氛围。在谈心过程中,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谈心环境。既可以选择室外,也可以选择室内;既可以边走边谈,也可以坐下慢慢谈。把尊重师长、关心同学、爱护家人、帮助朋友作为谈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诚的态度、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6.关注重点人员。谈心中要密切关注、重点掌握以下几类人员情况:单亲家庭的;恋爱受挫的;经济困难、负担较重的;家庭有涉法涉诉的;个人学习进步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有孤僻、易怒、多疑、嫉妒、偏执等不健康人格,与他人关系紧张的;身体病情较重的;患严重心理、精神疾病或家族有精神病史的;有严重家庭不良成长环境的;与周围人缺乏正常感情交流的等。对以上人员要有针对性、有区分,适当增加谈心次数,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做好针对性工作,防止发生问题。
7.完善学生档案资料。根据谈心情况填写建立思想档案。把谈心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每月、每季度谈心一次,了解情况,每学期更新一次思想档案。逐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邀请专业心理人员组织进行心理测评工作后,测评结果装入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思想和心理健康档案合成学生心理档案。
二、科学分类对号入座
在全面透彻深入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骨干、学生党员作用,利用家庭、社会积极因素,运用因果分析、辩证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区分具体问题,找准原因症结,为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1.专题分析学生思想形势。在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开展工作,对学生的现实思想、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判断其思想心理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分类。在新生入学、期末考试、学生毕业找工作、考研考博、奖学金评定及其他敏感時,及时进行分析。学校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同学、室友之间产生矛盾及学生遇有重大家庭变故等情况,要随时分析。遇到思想、心理问题突出的情况时,要视情况安排心理医生参加,进行专题“会诊”。
2.科学区分学生情况。按照倾向性思想问题、特殊性思想问题的个别人问题,依据院系意见、学校需要审查把关对学生思想情况进行分类。
在学生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思想问题为倾向性问题。如,新生入学,多数新生的思亲思乡情绪问题:新生过“入学关”“自理关”与同学的“相处关”应届毕业生毕业期间产生的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出台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寒暑假前后学生思想起伏;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主要问题:“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等。
学生家庭变故、恋爱受挫、突发矛盾等因素引起的思想问题为特殊性思想问题。如,受到教师批评后耿耿于怀;学习成绩跟不上自暴自弃;入党、考研、期末考试不顺利;学生干部调整、学生会竞选未达到预期目标产生焦躁情绪;对学校单调枯燥生活厌烦;性格孤僻不合群产生孤独感;与对象关系紧张或分手心理压力大;家中遭受重大变故或经济受到重大损失以及家庭状况不好引发的压力,等等。
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
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一是对倾向性思想问题,及时搞好普遍教育引导。
对已经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从深层次上分析原因,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警示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打牢学生思想根基。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采取大家评说、典型引路、师生对话等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形象感召、行为导向和环境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乐趣,从根本上增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免疫的能力。
二是对待特殊性思想问题,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对有特殊性思想问题的人员,由辅导员和思想骨干进行重点帮带,密切关注思想变化,做好工作。对受到纪律处分或训练成绩跟不上的学生,要寄予期望真诚鼓励,抛开偏见一视同仁,做出成绩后及时表扬;对入党、考研、恋爱、竞选学生干部受挫想不开的学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以平常心看待荣誉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艰苦努力,迟早都会成功的道理;对与对象关系紧张或分手导致思想压力大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冷静思考、尊重事实,用理智和平常心处理恋爱问题;对感觉学校生活单调枯燥生活产生厌烦情绪的人们,要鼓励他们多参加文娱活动,在自娱自乐中缓解压力;对家中遭受重大变故或经济受到重大损失以及家庭状况不好的人员,要及时了解情况,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对受到过处分、思想压力大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教训,消除思想包袱,使他们懂得只要改正问题,总会得到别人认可的道理;对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要把个别引导和行为引导结合起来,尽量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的缺点,发动其同乡、好友、家庭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三是对个别人问题,加强管控和教育转化工作。对于个别人问题,要建立院、系、班级三级安全责任网络,学院要指定具体负责教师进行帮带,要指定具体教师进行跟踪辅导帮助,班级要指定班级干部进行承包,院系领导要定时与其进行谈心,了解情况,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助他们走出认识误区,缓解精神焦虑。从讲清道理入手,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大局观念。带头消除大家对他的成见,遇事多做自我批评,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针对个别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考研、找工作等期望值过高的问题,讲清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减轻思想压力,卸下思想包袱。加强管理,不能因为个别人情况特殊就放松要求、降低标准,落实好制度,防止思想、组织和行为失控。
四是对精神心理疾患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矫治。对于精神心理疾患问题,要重点关注,制定相应预防措施,防止因精神心理疾患问题造成其他危害安全问题。发挥班级心理骨干的作用,做好及时发现,正确反应,对症状相对较轻的,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社会需要、被班级需要、被同学需要,强化他们被需要的感觉。经常认可他们的成绩,恢复他们的自信,缓解他们的心理症状,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进行适当定位。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要面对面開展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要跟踪观察,做出心理评估和判断。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采取请心理医生疏导、送医院治疗等方法,及时安排就诊治疗。各院系可以视情况组织培训讲座,搞好心理承受能力的拓展训练,切实培养锻造学生过硬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闵绪国.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的原则[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刘小玲,张波.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