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黎艳
【摘 要】 3 岁~6 岁阶段的幼儿,小肌肉群正处于幼嫩的时期,思维阶段也是从直觉行动思维迅速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运动。泥工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幼儿园泥工活动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多样的色彩变化以及少变的形式受到孩子们的普遍喜爱。通过泥巴较为柔软的质地及较高的可塑性,幼儿只需通过简单搓、团、压、捏、拉等手法,顷刻间就可以随意地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造型,作品完成后有很大的成就感。其中蕴含着从观察到思维、认识到操作、想象到创作等多种教育契机。
一、常规教育,激发兴趣
孩子初步接触泥工活动,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这时候的泥工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橡皮泥,不要过多地限制和示范。我们把重点放在常规上,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扔橡皮泥,不同颜色不能混杂在一起;要爱护橡皮泥,爱护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保持衣服、桌面、地面的干净整洁等。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常规后,鼓励幼儿大胆地玩捏,尝试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对于技能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其中,体会到玩泥的快乐就可以了。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孩子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可以随意联想、拟人“张冠李戴”,充分体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二、由简到繁、多个组合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泥工经验后,就要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泥工技能,从手掌动作的掌握逐步过渡到五指协调动作,用搓、团、压等方法塑造一些简单的,幼儿感兴趣的物体,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如圆圆的葡萄,长长的面条,方方的饼干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渐进行一些变形,葡萄上面压几道变成“篮球”,方方的饼干加两个扁扁的圆形变成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在颜色上也主要以单色和双色为主,让幼儿逐渐认识一些不同的颜色,孩子们在小班的时候大部分只能捏出物体的简单轮廓,在颜色上做出简单的区分即可。到了中班,泥工活动也从单种颜色增加到多种颜色的组合,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捏物体的不同部位,大胆地进行想象。技能方面由简单的搓、按、压、粘到简单的组合。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会用二指捏做腊梅花,搓圆、压扁、再用二指捏的方法固定到树枝上。将一个个单个的小圆形围在一起变成一朵漂亮的腊梅花,看着枝头绽放的花苞,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他们下次活动的兴趣。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尽量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如动物形象类、卡通形象类、生活用品類等,这样更加具有整体性,不会显得分散凌乱,孩子们也比较方便学习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的基本捏法。
三、情境创设,领域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尽可能创设情境,如做荷包蛋一起庆祝小熊生日,毛毛虫出去郊游,美丽的小蝴蝶要参加森林里的化妆舞会等等,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吸引孩子们进入情境中。当孩子们产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最快,在兴趣的基础上泥工活动就更加事半功倍了。在情境教育中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如做香蕉的时候可以编成儿歌“黄泥巴,搓搓长,弯一弯,变成小月牙,加个柄,变成小香蕉”;做蜗牛的时候可以编成儿歌“卷个花卷做蜗牛壳,搓个长条做蜗牛身,伸出两个小触角,小蜗牛爬得慢吞吞”逐步示范,边做动作边说明,使幼儿理解每个动作的顺序、要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到了大班以后,由自主创作到小组合作,由简单展示到语言创编。孩子们在完成每一个主题后都会和同伴一起完成一幅“场景图”如“托马斯的变形故事”“小黄鸭的快乐旅程”“皮卡丘的一天”等等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孩子们将“场景图”创编成故事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往往一个简单的组合,孩子们能够说出长长的故事,发挥自己无边无际的创新精神。展示个性、崇尚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通过语言将成果变成生动的故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