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丽 李娇娇
[提 要]微媒体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快速崛起的以微博等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涵盖了QQ、MSN、Facebook、微博等,微媒体以其传播速度的即时共享性、传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传播方式的广泛参与性而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欢,他们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发表评论、引起共鸣从而得到社会关注。现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社会责任感强,注重自我意识,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展示自我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就使得高校网络群体事件层出不穷,高校的管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微媒体;高校网络群体事件;新特征;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胡静丽(1983—),女,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娇娇(1993—),女,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专职辅导员。(江西南昌 34003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项目“微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演化规律及治理机制研究”(JY1451)
一、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特征
(一)事件的突发性
高校网络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某一事件发生后将在第一时间被上传到网络上,这往往使得高校管理部门措手不及。现在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他们自小接触多元价值观念,个性鲜明,在群体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过多的干涉和打扰,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展示自我。微信、微博、QQ等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的日常沟通交往与表达的常见工具。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会选择上网表达。同时,大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喜欢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对国家时政进行分析、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但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在网络上散布不正确或是不当言论,从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事件扩散的迅速性
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有微信、微博、QQ等接收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工具,能随时接收或者发送各种信息,当他们在使用新媒体功能工具时一旦看到某些与自己相关的消息或者是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时,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转发传播。高校群体事件普遍有一定的诱发、酝酿过程,某事件被公开报道后,一旦关乎到公众焦点,很容易引起广大网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共鸣和聚焦,这种信息一经发出将会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的作用下迅速爆发,网络聚集、民意诉求、“线上”围观、网络动员和虚拟抗议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容易引发网络集群现象。
(三)线上线下的互通发酵性
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群体事件不仅仅只在网络上传播,线下的传播虽然在速度上、范围上、响应速度上不及微媒体的网络传播,但两者之间的互相发酵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绝大多数的人在网上看到一些煽动性或弱势群体遭受不公正对待时,都会不自觉的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情况,尤其是高校中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在校园中或是在接触社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况,当其浏览到媒体上的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容易在评论区发布一些过激的言论。
(四)事件渲染的负面性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受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群体事件有着双面性,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政策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情绪型舆论集结空间,可能会导致事件的走向、网络话语权垄断等的隐患。由于当代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抗打击能力与自愈能力不足、缺乏沟通技巧、社会经验不足等,有部分大学生对事件的渲染喜欢侧重负面影响,而忽视事件的积极面。高校大学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殷切希望,当高校发生网络群体事件时,极容易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舆论的焦点,高校的群体事件影响较大。导向健康的舆论渲染会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欣欣发展,错误的导向可能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二、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应对措施
微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群体事件以其更快的形成速度、更广的扩散范围、更直接的影响高校学生生活,促使着高校和社会不得不建立更适景的制度,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正确的解决方向、更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防范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在高校网络群体事件产生的各阶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在议题出现之前,即在日常生活中
1.老师应该积极的融入其所带的班级之中,多和班干部、班级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联系,交流班级学生状况,了解班级哪些成员是做事容易冲动,密切关注他们的微媒体动态,若发现议题出现的征兆,及时正确的处理。
2.老师融入班级的形式往往是以加入qq群和加班干部qq的形式,然而,大学生使用的微媒体类型不仅仅是qq,所以高校應当主动设立微信、微博和贴吧。微信方面可以随机添加一小部分学生和添加社团学生会的干部,专门请某个老师负责微信的信息处理。微博则是添加各专业或各系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了解其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日常情况下以浏览其动态为主,出现问题时及时出现解决问题。贴吧方面,学校应该取得贴吧的实质控制权,把贴吧里面的不正常政治思想贴跟踪调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疏导。
(二)在议题出现的时候,即微媒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开始集中对某个议题进行转载、议论
1.老师应该在qq群中时刻跟进事态的发展,并和其联系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此事件看法,尽量了解整个事件的起因和哪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加入了事件的传播,及时将事态反馈到学校处理网络危机的部门。此时老师应当根据自己的预测,此事件到底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不好的方向,若是不好的方向,老师应当积极运用自己在学生心目的地位,发布一些正确的信息,安抚情绪激动的学生,尽可能将事态往好的方向引导。
2.学校微信、微博和贴吧的负责人,此时应将老师反馈的信息和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放在一起,组织学校部分领导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并在官方平台上及时发布有关议题的正确处理方案,及时获得事件的话语权。通知老师学校的处理方案,让其在自己负责的班级中及时发布消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的了解事态的全貌和学校的处理方案,以免出现有事件策划者阻碍学生获得官方消息的情况。
(三)议题的初步扩散和舆论的初步形成
1.舆论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此时老师一般已经无力改变事态的发展,但老师是离大学生最近的,所以此时老师的全程跟進是学校全面获取舆论发展和了解大学生心理实况的极其重要的来源。因此,老师应当以事态观察者的身份通过班级qq群和班干部的联系,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舆论发展的全面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同时将学校的解决方案及时公布给学生。
2.学校微信、微博和贴吧的负责人,应当联系事件的主导者和参与事件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和他们商谈解决事件的方法。
3.学校应当找出事件的发起原因,若是纯粹的因为谣言,那么学校应当联系上级监管部门,对谣言的发布者进行相应的形式处罚。
(四)舆论的广泛传播和关注
1.舆论基本难以掌控,所以学校在不断跟进事件发展和处理力所能及的事件时,应当联系上级监管部门,让上级监管部门介入事件的处理。此时学校应该把其掌握的信息(不管是校方问题还是学生问题)全部告知上级监管部门。
2.学校微信、微博和贴吧的负责人,应当继续联系事件的主导者和参与事件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和他们商谈解决事件的方法。
(五)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
1.不管是谣言造成还是其他原因,上级监管部门都应该介入,找出事件“带头人”,商谈此次事件的解决方案,因为此时处理不当的话,很有可能会演变出其它的网络群体事件,甚至会演化为现实的群体事件。
2.社会、政府、媒体都会对此次事件加以关注,学校和上级监管部门应当非常慎重的处理此事件,以免被“看热闹”的媒体病垢。在学校和上级监管部门根据事态发展实情,通过与舆论主导者商谈,作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后,学校应该让老师、微博、微信和贴吧负责人和学校官方网站负责人及时公布解决方案,同时上级监管部门应当与权威媒体合作,在权威媒体上公布商讨的解决方案。
(六)网络群体事件的退热直至消失
1.网络群体事件已经开始退热,慢慢地便会消失,然而不管是高校还是上级监管部门却不应该有一丝的放松,应该严格按照之前商定的方案执行,因为此时部分大学生的神经还是崩着的,此时不管是学校还是上级监管部门若是没有按照商定好的公布出来的方案行事的话,便会引起大学生更加的不满,可能会引起另一个议题的网络群体事件。
2.老师和微博、微信和贴吧相关负责人仍然应当时刻关注学生情况,了解事件是否如期在退热,若仍然有人在散布相关谣言,应当及时上报学校,让学校和上级监管部门对其给予相应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中斐,冯丽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解决路径[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7).
[2]田振华.试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
[责任编辑:谢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