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
褥疮又名压疮、压力性溃疡,最新的医学命名为“压力性损伤”。“褥疮”一词形象地告诉我们这类损伤的产生与卧床有关,发生于各类不能自行变换姿势的人群,读者也最为熟悉,故本文仍沿用这一称谓。
褥疮有哪特点
1.产生快:褥疮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几个小时内就可形成。
2.发病率高:在我国住院病人发生率2.8%~8.8%,老年患者10%~25%,脊髓损伤者达25%~85%。
3.损伤重,可多发,危害大:身体多个部位同时存在褥疮的患者很常见。创面的存在不但增加感染机会,还会使体液和营养物质从伤口流失,加重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加重原发病甚至导致死亡。据统计8%的褥疮与死亡有关。 4.治疗难:严重褥疮常伴有肌腱、骨质外露,常规治疗方法难以愈合,往往需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创伤大。患者多因严重的原发疾病,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致使创面迁延难愈。
5.可预防:很多褥疮出现于患者发病卧床初期。长期卧床患者往往有多次住院经历,家属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宣教,褥疮发生率反而降低。大力普及防治知识,褥疮是可以预防的。
褥疮的类型有哪
临床上将褥疮分为1类(期)、2类(期)、3类(期)、4类(期)及不可分期和深部组织损伤。
1类(期) 损伤局限于表皮层,皮肤完整,出现红斑,用手指按压颜色不会减淡变白。可能会疼痛,发硬或柔软,发凉或发热。对于肤色较深的人可能难以发现,需要仔细检查。
2类(期) 损伤达真皮层,可表现为完整或破损的水疱,也可表现为浅表的开放性溃疡,外观有光泽,无腐肉及瘀伤。
3类(期) 表皮及真皮全层损伤,皮下脂肪损伤外露。不同位置的损伤表现可能不同。皮下组织少的区域创面外观可能表浅,而富于皮下脂肪的部位外观会很深,皮下组织损伤范围可能大于创口(潜行),并可能存在窦道延伸到远离创口部位。骨骼和肌腱不可见或无法直接触及。
4类(期) 皮肤、脂肪损伤缺失,肌肉、肌腱甚至骨骼暴露。创面有坏死组织,通常会有潜行和窦道,可扩展至远处肌肉、筋膜、肌腱或关节囊,有可能引发骨髓炎。
不可分期 创面基底覆盖有腐肉(呈黄色、棕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或)焦痂(呈棕褐色、棕色或黑色),暂不能确定损伤到哪层组织,可能是3期,也可能是4期。
深部组织损伤 表现为皮肤完整,局部区域呈现紫色或栗色,或形成充血水疱。可有痛感、发硬、松软、发热或发凉。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细小水疱,水疱破裂创面可形成薄层焦痂,最终可能出现深层组织暴露。
褥疮是如何形成的
压力和剪切力是引发褥疮的直接原因。不管是卧位还是坐位,身体与床面、坐椅接触部位都要承受压力;当身体与支撑面有滑动趋势时,在皮肤与骨之间的软组织还会受到剪切力。压力和剪切力均会增加血流阻力,减少甚至阻断皮肤软组织内的血液循环,出现缺血、缺氧和(或)瘀血,当超出组织可耐受程度时就造成损伤,形成褥疮。骨骼是人体支撑结构,受压的骨隆突处压强最大,压力作用也最明显,所以褥疮最常出现于骨突出部位。随体位变化,受压部位会有不同,褥疮的好发部位也会有变化。
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皮肤正常生理状态,如摩擦损伤、潮湿、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使用皮肤保护用品不当等。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褥疮,但会降低皮肤耐受性,受压时更容易发生褥疮。
另外,患者本身状况也可能影响褥疮的形成,如高龄、营养不良、组织水肿、低血压、体温升高、抽烟、血管病变等。这些因素可以造成皮肤软组织功能减退,或使组织耗氧量增加,或减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更容易导致缺血、缺氧而引起褥疮。
如何预防褥疮发生
1.体位变换是预防褥疮的重中之重。除非有禁忌症,否则对所有存在褥疮风险的患者都需要进行体位变换。患者自身情况不同,所使用的支撑面不同,受压出现损伤的时间会有不同,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建议每隔2小时进行体位变换。
2.摆放恰当体位,尽量减少骨隆突部位承受的压力,并减少剪切力的作用。左、右侧卧时最好选择30度倾斜卧位,尽量避免90度侧卧位。床头抬高限制于30度内(特殊医疗要求除外);角度增加,骶尾部所受剪切力会明显增加。预防足跟褥疮时,用于抬高足跟的垫子应沿小腿全长垫起,避免出现高压区域;并使膝关节略屈曲(5~10度),以避免腘静脉受压,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对于下肢屈曲挛缩患者,伴营养不良者,双小腿交叉重叠处也是褥疮易发部位,需使用软垫隔开。坐位时需选择一种患者能接受的坐姿,限制时间,并可在前倾、斜倚、直立等多种坐姿间变换。
3.选择合适的支撑面,增大受力面积,分散组织所受压力或变换受力部位。建议有褥疮风险的患者使用高规格记忆性泡沫床垫。但目前医院和家庭中充气床垫使用最为广泛,由于存在充气气压不足及漏气可能,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必须按厂商提供的说明书严格检查。支撑面不能代替体位变换,使用的支撑面不同,体位变换的频率可有不同。
4.良好的皮肤护理,减少各种因素引起的皮肤损伤。保持皮肤清洁,排便后及时清洗皮肤。潮湿易致皮肤损伤,增加褥疮风险,应避免皮肤暴露于过度潮湿环境。
5.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营养不良。 6.可在易发部位使用薄膜敷料、聚氨酯泡沫敷料等预防褥疮发生。使用敷料后需定期检查,若敷料破损、移位、松动或过湿,予以更换。
褥疮形成后该如何处理
1类(期) 褥疮皮肤完整,避免再受压,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皮损多能自行恢复。不要对患处进行按摩,通常皮肤受压充血发红时血液供应只有正常的1/2~3/4,按摩会使局部皮肤温度上升,组织细胞的代谢及需氧量增加,加重皮肤缺血、缺氧情况,甚至发生坏死。
2类(期)褥疮创面内仍有正常上皮组织存留,增生、扩展后创面得到修复。小而表浅,不伴有潜行和窦道的3类(期)褥疮有可能依靠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的增生、移行闭合创面,但所需时间很长。这两类损伤通过恰当治疗,能够自然愈合,可以在家庭治疗。
不包扎,让创面暴露干燥的观点在民间仍很流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创面处于开放干燥环境下有诸多弊端,如生物活性物质丢失,创面愈合速度慢;细胞失水结痂会加深损伤,阻碍上皮细胞移行,延迟创面愈合并加重疼痛;干痂存在不利于對伤口的观察,痂下感染不能被及时发现等。为创面提供一个适度湿润的密闭环境,能发挥渗出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脱,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因此,褥疮的正确处理为选择恰当的敷料覆盖创面(除非创面位于足跟等皮下软组织非常少的部位)。创面焦痂完整干燥,无渗出物时方采用暴露治疗。
治疗褥疮的敷料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创面情况针对性选择使用。渗出少,创面干净无感染的可选择水胶体或水凝胶敷料,渗出多的创面选择泡沫敷料。更换频率遵照厂商建议,如有大小便污染,及时更换。更换敷料时使用生理盐水或饮用水清洗创面及周围皮肤,去除脱落组织及敷料残留物。因消毒剂大多具有一定细胞毒性,不建议每次更换敷料时使用,只有存在易感染因素时考虑使用。创面也可外用一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