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主要经济带发展经验借鉴

2018-09-14 01:12沈和易易爱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沈和易 易爱军

摘 要:经济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对国内外主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共性的发展经验,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促进科学规划、促进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建设、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分工格局等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各经济带的加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带;发展经验;政府引导;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001-03

经济带是连接国内和国际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的节点,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经济运行接轨的纽带,在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都能起到枢纽作用。经济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日本的战后崛起,世界经济空间的布局在不断蔓延变化。地理上蔓延变化的过程,实质也是产业逐步转移升级的过程。目前,全球共有六个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带,分别为: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经济带、北美五大湖经济带、欧洲西北部经济带、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经济带,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国长三角经济带。

一、国外主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经济带又称波华经济带,该经济带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从波士顿往南到华盛顿一线,包括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费城等大城市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连绵不断、疏密有致,形成带状的大都市带。覆盖人口约4 500万,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高达90%,面积虽不到全美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全美20%左右的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美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和生产基地,其经济兴衰对世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波华经济带是欧洲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早诞生于该经济圈。从19世纪初到60年代,第一次移民潮和境外投资潮出现,大量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在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地区快速聚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又促使劳动力、机动性、中心化等功能突出显现,资金高度积累并迅速升值,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逐步高度集中,空前活跃了该地区的工业、商贸业和金融业,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成为了世界的进出口中心,并聚集了大批的政治精英,在美东地区逐步形成了政治中心。

2.北美五大湖经济带。北美五大湖经济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开始,一路向东,途经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等,直到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经济带都市化程度很高,众多大城市差不多已经连接成了一片,这个城市的延伸部分可能就是另一个城市的发展部分,大量的卫星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城区和郊区已经很难分辨。北美五大湖经济带已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化水平最高、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一起,共同形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北美五大湖经济带是美国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源重地,19世纪后期,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开始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制造业带在以芝加哥为辐射中心的五大湖区域迅速形成,一跃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该经济带的崛起与美国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美国东北部及大西洋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延伸,工业化逐步向中西部推进,该地区恰好扮演了二次工业革命萌生和发展的角色。

3.欧洲西北部经济带。欧洲西北部经济带是欧洲大陆和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都十分发达。该经济带以法国巴黎为中心,具体包括了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三个城市群。经济带内有巴黎、鹿特丹、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海牙、科隆等40座10万以上人口城市,区域内人口约4 600万,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城市带的内部虽然保持着多中心的城镇集聚结构,但经济带内各中心城市间的职能分工明确,等级结构合理,人口与空间规模扩展有序。

4.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也称东海道城市群,由东京都市带、大阪经济带和中京经济带组成,主要包括千叶以西,东京、静冈、大阪、京都、横滨、名古屋、神户、长崎等城市所辖的范围。该经济带内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就有10个,区域所辖人口约7 000万,该地区人口占全日本人口总数的61%,辖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为日本国土总面积的1/5,日本的国民收入、工业企业、工业就业人数的65%以上都集中于此,该经济带创造的工业产值达到了全日本工业产值的75%。20世纪90年代末,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经历了政策调整的过程,提出了“参与与合作”的战略,调整的重点是要尊重各区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选择,其中:全国工业企业和就业人员的2/3集中于东京都市带,国内工业产值的3/4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3也都集中于此;大阪的商业、京都的文化、神户的港口构成了大阪经济带的核心;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经济带则以四季景致优美,服务设施良好,主打观光旅游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5.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经济带。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经济带是指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涵盖了大伦敦地区和利物浦、伯明翰、谢菲爾德、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的区域,区域内人口约3 650万,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产业革命后英国经济核心区和产业密集带。该经济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金融产业、相关服务业奠定了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二者产值达到了总产值的40%以上。作为英国政治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的伦敦,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柜台交易衍生业务市场、保险市场、黄金买卖和拆借业务的现货市场。伯明翰、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利物浦等次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则以服务业为主。

二、我国主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大中城市的带动下,形成了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长三角经济带。此外,还逐步形成了以广州、福州、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带和以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大连、秦皇岛等众多城市组成的环渤海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级经济带也正处于逐步形成和发展中。

1.长江三角洲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最发达的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具体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扬州、镇江、宁波、嘉兴、湖州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区域人口超8 000万,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2.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是三大经济带中城市化率最高、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珠三角经济带主要由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三个城市圈组成,具体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等14个城市,区域人口占广东人口总数的70%,创造的GDP占全省的85%。“大珠三角”地区的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经济规模约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1.2倍。世界银行2015年报告显示,珠三角经济带所辖人口和面积已经超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成为目前世界上所辖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

3.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是由京津冀工业基地演化形成的,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秦皇岛等12个市。该经济带所在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区域,也是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该区域拥有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所辖人口约1.1亿。该经济带地处中心,其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的长治久安,也具有特别的地缘政治意义。

4.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地区,是具有较大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经济带,是沿江沿海全面推进的内外开放的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11个省(市),辖区面积达205万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近6亿,该地区GDP占全国总量的45%,是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该倡议的提出,正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相契合,满足了沿线国家开放发展的需要,为国际合作开创了全新的模式和平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且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与其他经济带相比,该经济带属于跨国经济带,不属于紧密型一体化的合作组织,是一种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不涉及现有的区域制度安排,其远景目标是构建起区域合作的新模式。经济带上总人口近30亿,具有独一无二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初步规划为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和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共三条线路。该经济带的发展将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

三、国内外经济带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带建设方面,发达国家开始日益重视经济带区域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日本为例,为了解决太平洋沿岸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对经济带上的工业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通过新干线、高速公路、现代通讯网络等措施,使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得以迁移至了东北、西北地区。我国长江经济带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建设之路。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把核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解决核心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也才能一边推进经济带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边加强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生态安全网络才能得以构建。

2.政府引导是关键。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带上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虽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商业协会等组织,使同一个经济带上的主体共享知识和技术,而技术和区位等优势必须依托于制度创新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制度创新则主要依赖于政府支持。所有的国内外经验都告诉我们,权威性的决策在经济带的建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才能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政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纽约、东京经济带都经历过数次规划制定和调整,最终才铸就了现在的辉煌。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环渤海、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都是在国家政策和政府引导下实现的。政府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导向对经济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法律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环境政策、商业环境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

3.科学规划是保障。经济带发展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带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考虑,是区域内合理布局各类产业,科学选择和实施投资项目的基本依据,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责的重要依据。纵观各经济带的发展,无不是在科学发展规划引领下,分层、分阶段完成的。只有完善顶层设计,以规划为龙头,对区域经济的布局在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下完成,才能促进经济带域所辖城市的深化分工协作,培育起整体竞争优势,为建设高级别的经济带提供科学引导和发展依据。发展规划的作用,首先是要明确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群边界、发展定位、空间重构、配套政策等问题。产业选择和项目安排,必须满足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优先考虑的投资项目才能依据规划予以安排。

4.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是载体。要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带,一定要有定位明晰的中心城市,且该中心城市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优势。具有世界影响力经济带的中心城市都拥有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中心等光环。如美国纽约,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产业高度集聚,布局合理。日本东京集中了全日本金融、出版、教育、信息、研发机构的80%。其他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也都或是国际都会、经济中心,或是创业之都、生态城市、文化名城等,均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功能建设目标,在所在区域具备明显的优势。城镇体系建设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是经济带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经济带资源配置和城市功能互补的重要条件。经济带内各城市只有立足圈域优势,借助他市优势,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城市与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以波华经济带为例,为了解决核心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优化其城镇体系,并最终形成区域内联系密切的功能性网络和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为经济带的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5.交通设施建设是基础。交通网络的发展对经济带产业空间演化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健全的交通网络是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條件,能为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外大经济带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普遍具有沿交通轴线集聚、扩散的规律。交通网络的发展既能促进城市群空间扩展,使城市外部形态得以改变,又能通过促进城市群作用范围和区域条件的改变,促使城市群原有产业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从国内外现有经济带看,正是交通上的便利,全面推动了经济带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之间得以保持强烈的交互作用和紧密的联系。因此,只有抓好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构筑多层次、多方式、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带内各区域之间交通体系的完美对接,才能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满足区域内社会、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内各城市因地制宜,将各自的城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带域的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6.完善产业分工格局是举措。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应是唇齿相依、互为依存的联动发展关系。纵观现有经济带,其产业布局均遵循了分工协作原则,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以纽约经济带为例,纽约作为中心城市,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最为发达,经济能量高度集聚于此,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为圈内其他城市提供高效服务,区域内其他城市则借助纽约的资本优势,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亮点,如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费城的重工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等。其他经济带上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多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态势,区域内其他城市职能分工明确,形成了层次明晰的产业分工体系,极大提高了整个经济带的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 阎金明.国内外大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兼论京津冀的联合发展[J].城市,2003,(5):21-23.

[2] 魏家雨,等.美国区域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 邵帅.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对珠三角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1):154-156.

[5] 叶园园,唐索莉.世界级大都会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1-54.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in Economic Zone

SHEN He-yi1,YI Ai-jun2

(1.Jiangsu Xinhai senior high school,Lianyungang 222005,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5,China)

Abstract: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elt is the basic trend of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in economic zone, summarize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here to government guidance, promote scientific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city cent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facilities,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re put forwar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economic zone;development experience;government guid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central city

猜你喜欢
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传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