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4 01:15徐青云宁掌玄乔元栋李永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15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体系

徐青云 宁掌玄 乔元栋 李永明

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并指出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实践性较强是涉煤专业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部分专业知识必须结合煤矿现场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涉煤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日趋显现,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1]。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目标,对涉煤专业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迫在眉睫。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3]

1.1 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满堂灌”的低水平、低层次教学方式较为普遍

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灌知识”给学生,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睡觉或玩手机等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授课方法缺少新意。部分教师讲课照本宣科,课堂上缺少互动,引不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差。

(2)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由于部分教师参与科研较少及教材更新速度慢等原因,造成专业知识陈旧,专业知识体系跟不上现代化矿井发展的需求。

(3)教师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教研室活动不规范,教学研究氛围不浓,导致业务水平较差。

(4)教学课件照抄照搬较多。课件制作单调,缺乏新意,内容基本是书本知识的再现,课件缺少灵魂。

1.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普遍为“参观型”的感性认识

企业对毕业学生总体评价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矿井常规机械设备不会操作和使用,设备的选型和参数计算、设计及图纸的识别能力偏低,甚至不具备生产现场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

(1)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煤炭企业考虑到安全生产原因,大多不愿接受学生下井实习,导致井下实习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2)实践指导教材基本空白。煤炭类高校目前开展实践型教学的教材很少,而结合生产现场新技术应用、新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教材几乎没有,导致实训实操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

(3)实践课程考核基本空白。目前的实践考核方式以知识问答和总结报告为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健全,不能科学反映学习效果。

(4)“双师型”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较少,导致实践实操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5)实践教学缺乏自主性。目前的实验实践项目均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步完成,缺少学生自主独立开展方面的训练,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2.1 建设目标与研究思路

基于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建设实用型精品课程和实践教材,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建设成“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全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促进涉煤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2,4,5]。

基于建设的目标,提出“5321”研究思路。1条主线: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个强化:强化“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教学与现场应用有效结合;3个促进:课改促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创新促进教学;5项举措:组建课改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建设精品课程、编写实践教材、改革考核方式。

2.2 建设方案与举措框架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目标和研究思路制订相关建设方案和配套举措,建设方案与工作举措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方案与举措框架

其中,建设方案1:“多渠道,多途径”强化师资队伍。针对目前“双师型”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教辅人员偏少的情况,提出“多渠道,多途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举措1:组建教学改革团队。改革团队要求专业、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成员分工明确,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举措2: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教学改革团队定期对认为完成的情况进行汇报、说明和讨论,及时解决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成员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

举措3: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深入煤矿企业现场,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建设方案2:“多手段、多维度”创新课堂教学方法[6,7]。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措1:加强和规范教研室活动。通过教研室活动,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交流,探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探索适合专业课程的新方法、新途径。

举措2:应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强混合式教学改革步伐。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举措3:加强师生教学交流。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探讨和评价,确保“教与学”的有效衔接。

建设方案3:“重前沿,重应用”打造专业精品课程。

举措:优化课程指标体系。通过细化、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建设应用性强的专业精品课程,确保精品课程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示范作用。

建设方案4:“懂理论,强实践”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8]。

举措1:编写实训实践教学配套教材。根据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结合高产高效矿井设备使用情况,拟形成《综采工作面实训实践指导手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达到符合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

举措2: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构建“专业现场教学”平台。深入煤矿企业现场调研,完善学校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举措3:编制课程(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和《矿图》课件。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识图、绘图的能力训练,拟形成《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和《矿图》课件,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建设方案5:“重平时,重操作”改革课程考核方法[9]。

举措1:增加设备操作考核。增加设备操作考核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举措2:创建核心专业课试题库。考试时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举措3:完善平时成绩考核。为进一步规范、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平时成绩除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出勤等指标外,将增加课堂笔记、案例分析、知识扩展讲解等指标,提高学生自学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建设方案6:“多创新,勤科研”以成果促进教学[10]。

举措1: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掌握现场仪器设备的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理论与现场应用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举措2: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举措3:鼓励学生创新与教学一体化。建立专业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实现创新教学一体化。

2.3 工作内容与任务

教学体系建设共分7项具体工作,7项工作共对应42项具体任务,由不同建设团队分头同步协调开展建设工作。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工作内容与任务框架图

3 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建设成教学平台4个、教学课件5套、视频资料库4个、专业资料库8个,成功申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大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奖5项。

在研究的同时继续创新,并成功申报了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

4 结语

以培养涉煤井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了涉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探索,提出了“5321”研究思路、6项建设方案与16项工作举措。教学体系建设共分7项具体工作,对应42项具体任务,由不同建设团队分头同步协调开展建设工作。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了校企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教学新模式,建设企业深度参与的核心课程教学新体系,构建专业现场教学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和课堂在线教学改革实践,编写对接专业岗位的实践实训指导手册,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评价新体系6大创新技术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表明,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健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现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