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静脉留置针是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能够减少对新生儿头皮针反复穿刺所带来的伤害,并且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在留置针的使用期间,由于护理操作不当则会导致静脉炎,对患者十分不利。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新生儿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善护理观念,优化护理行为,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新生儿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54例,胎儿平均胎龄为(37.5±2.2)周,其中包括足月而112例,早产儿38例。所有新生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即在穿刺置管后进行封管,并采用无菌透明膜进行固定,在留置期间做好对患儿留置针情况的巡查,每天进行无菌膜的更换工作;观察组则加强专益精深护理理念的应用,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分析引起留置针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在实施具体护理的过程上,对穿刺部位的选择十分重要,即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选择粗大的血管,对下肢穿刺时需抬高患肢,防止液体滞留在下肢的时间过长[1]。此外,需要严格的规范操作流程,坚持无菌环境,防止细菌的侵入。最后,则是加强临床观察,做好留置针起止时间的标记,及时的更换,做好交接工作。
本次实验将对比两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情况,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主要区别的依据包括水肿、红肿情况,是否出现硬结等。
在本研究中对数据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专业软件SPSS19.0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选择以均数以及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就本次实验的数据中来看,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5%,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分析,我们认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于穿刺部位不合理。特别是在关节部位,其活动相对频繁,则会造成血管内膜刺激与损伤,与此同时,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药物容易留滞,故而发生的概率较高。其次,皮肤消毒缺乏规范性和严格性,即护理人员的手部触碰到覆盖面,其消毒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在穿刺失败后,重复使用同一留置针也会将病菌带入进行引起静脉炎[2]。此外,护理人员工作不细致,从观念上过于轻视,导致在新生儿的保障措施上不到位,黏膜的潮湿、松开均可引起皮肤损伤。而护理工作量较大、多为繁琐性工作,也会存在留置针未及时拔除的现象。最后,则为高深液体的输入。即高渗液体可以通过血管壁使得静脉细胞脱水,并损伤血管导致静脉炎[3]。
表1 两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例,%)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在护理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益精深护理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针对留置针问题引发的并发症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后续护理工作的优化。据相关实验表明,留置针的穿刺部位、液体类型、封管方式与静脉炎的发生息息相关。作为新型的护理理念,针对患儿的疾病变化情况加强关注,对并发症、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提出预见性的改善方案,能够提升护理治疗的效果。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利于推进护理工作的稳步进行,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全局性,能够有效地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专益精深护理理念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降低其发生率,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