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贾慧慧
(1.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寿光 262700;2.山东省煤炭泰山疗养院药剂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个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血栓脱落后重要脏器栓塞被引起,危及产妇生命安全。护理是公认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有效手段,但常规护理所能获得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指出,产妇剖宫产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后,可提升预防效果,明显减少下肢DVT发生,促进产妇康复。因此,本院给予产妇剖宫产方式分娩时,即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
选择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的产妇142例,年龄20~35岁,平均(28.6±2.4)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0.4)周;初产妇78例,经产妇64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均为足月分娩,且具备羊水过少、臀位不正等剖宫产指征;(2)剖宫产手术择期进行,非急诊;(3)麻醉风险等级Ⅰ~Ⅱ级;(4)知情同意;(5)排除伴有原发性下肢DVT、危重症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包含确定手术日期、宣教手术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完善相应检查、进行术前准备、实施术后指导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
1.2.1 术前干预
①术前训练,经穴肌群按摩适当开展,尤其产妇伴有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并发症时,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给予按摩,每次10~15min,每天3次,或在足三里穴利用揉法按摩,每次1~3min,功能锻炼适当进行,可配合分娩球,主要训练肌肉收缩、深呼吸;②指导妊娠晚期孕妇实施自我护理,告知其禁止吸烟,注意预防机械性因素损伤下肢,一旦出现外伤,要立即要医院就诊、检查,嘱咐产妇仰卧位不可长时间持续,避免过度压迫血管,起坐要缓慢进行,预防低血压综合征;③生活管理良好开展,衣物以宽松为主,系鞋带时松紧适当,在家中穿拖鞋,注意保暖防寒,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④饮食管理科学进行,若产妇具有较高的血液黏稠度,饮食宜清淡,油腻食物少食用,以植物油烹饪菜肴,如果产妇长时间卧床,乌鸡、红枣可适量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食用,多饮水;⑤嘱咐产妇及时的宣泄不良情绪,多联系家人、朋友,主动调节心理,尽量保持心情愉悦。
1.2.2 围术期干预
嘱咐产妇妊娠自我保护、体位管理仍要良好的开展,手术前,久站、长时间卧床均要避免,以使腰腿疲劳程度减轻;由一名护士专门调节产妇的情绪,并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做好细节护理工作;术中,预热液体,防止产妇体温过低;手术完成后,观察产妇麻醉苏醒期的情况,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康复训练于早期开展,主要为经穴肌群按摩,密切注意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等,发现异常后按摩及时停止,实施相应的干预。
术后10d内,观察两组患者下肢症状发生情况,包含肿胀、疼痛,记录下肢DVT发生例数,肿胀、疼痛症状出现后,给予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有无DVT。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发生率,下肢DVT发生率均用数(n)和率(%)表示,利用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下肢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0d内下肢症状及DVT发生率比较[n(%)]
下肢为DVT发生的主要位置,目前认为导致下肢DVT发生的因素有三个,分别为血液回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产妇行剖宫产术分娩时,在围手术期,会叠加这三个因素,从而显著提升下肢DVT的发生率。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DVT后,轻则导致后遗症形成,严重时重要脏器栓塞发生,尤其急性肺栓塞由脱落血栓引起后,产妇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妊娠期中,会明显增高产妇凝血因子水平,降低纤溶活性,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及髂静脉,阻碍血流运行,造成回流缓慢;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妇要卧床休息,减少下肢活动,降低静脉血流驱动力,减慢血流轴向运动,上述因素的存在增加了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可能[2]。术后下肢DVT并非不可预防,多项研究指出,在围术期中给予产妇良好的护理干预后,即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到剖宫产产妇中后,从术前开始,即采取按摩、干预饮食及生活、指导产妇科学开展自我管理等方法预防术后下肢DVT,并在术后早期按摩产妇下肢、指导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DVT。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后,术后10d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及DVT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下肢的疼痛及肿胀症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其发生率,使产妇术后尽早的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