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手术室是医院为病人提供的手术场所,主要负责为患者实施手术和配套的医疗服务,是医院重要的部门。在手术室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但是老年人大多合并有基础疾病,身体机能也逐渐衰退,理解能力变差,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血压升高,影响手术治疗的配合度,有部分负性情绪较为严重者甚至难以顺利实施手术[1]。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手术室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配合度应当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鉴于此,本研究特选取180例手术室老年患者展开分组对照试验,并将人性化模式引入其中,详述如下。
自医院2017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180例手术室老年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人性化组和常规组。人性化组中共有90例受试者,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60-80岁,平均(71.4±6.7)岁,麻醉分级:I级40例、II级50例;常规组中共有90例受试者,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60-82岁,平均(71.6±6.9)岁,麻醉分级:I级38例、II级52例。组间临床资料对比并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
常规组均实施常规护理,有护理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应配合检查,并配合临床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告知家属应当注意的事项。
人性化组均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人性化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耐心、柔声安慰,尽可能避免提到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词汇,需要交代的事项尽可能交代给患者家属;(2)人性化护理配合:主动与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和主治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个体化护理重点,并配合主治医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进行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手术状态;(3)人性化护理准备:术前做好全面的护理准备,备皮、消毒或者灌肠时向患者详细解释,征得其同意和配合,操作时尽可能小心轻柔,避免弄疼、弄伤患者,做好麻醉准备,在手术当天提前20-30min将患者送至手术等待区;(4)人性化术后护理:在手术后呼唤患者的名字,待其睁眼后询问其感受,去枕平卧,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并配合病房护士将其送至住院部,做好交接工作。
对比焦虑、抑郁发生率和配合度,分别于干预后对2组采用负性情绪量表进行评定,均分别将评分>50分者记为焦虑、抑郁发生率;配合度可分为优、良、中、差,由责任护士评定,对术前准备,用药、检查、麻醉、术后观察配合度进行评定,统计优良率。
将SPSS20.0软件为统计学工具,分别借助非参数秩和、t、检验等级分布资料、计量(±s)、计数(%)资料,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人性化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22%(2/90)、1.11%(1/90),常规组为14.44%(13/90)、11.11%(10/90),前者均低于后者,且对比均可见统计学意义( =8.800,P=0.003;=7.843,P=0.005)。
人性化组配合度分布情况与常规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0.05),人性化组优良率远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配合度情况对比(例;%)
常规护理模式下手术室老年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对其情绪状态的疏导重视力度仍不够理想,故而配合度也不令人满意,很容易因此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进程。由此可知,手术室老年患者护理中常规护理模式受限明显,很难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仍需要针对此类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护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研究中发现,人性化组干预后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且前者配合度分布情况及优良率也均明显优于后者,提示对手术室老年患者引入人性化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情绪状态和配合度。人性化模式提倡对手术室老年患者提供基于人文关怀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因而更符合患者的护理需求,也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思想。该护理模式共包括人性化心理疏导、人性化护理配合、人性化护理准备和人性化术后护理部分,其中人性化心理疏导能够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的工作,是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改善配合度的重要措施[2];人性化护理配合能够加强医生、护士、患者3方的沟通和交流,避免出现失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人性化护理准备能够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的、优质的术前准备服务,以便更好地完成手术操作,稳定心理、情绪状态和生命体征指标[3];人性化术后护理在手术室患者中应用有助于稳定生命体征,并将其安全送至病房。由此可知,人性化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老年患者中的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建议在手术室老年患者护理中引入人性化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其负性情绪,还可积极提升患者的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