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玉
(沭阳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 宿迁 223600)
随着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以其经济、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模式、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遍[1]。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腹泻通过温度和滴速的调控,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腹胀,采用减慢滴速的方法使滴入的剂量达不到治疗量,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跟不上而影响康复进度。解决的方法是督促患者多活动,但因食管癌患者的体质特征,加之经历开胸的大手术和身体上的多管道,使术后床上及下床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受到限制,故采用这一方法促进肠蠕动也是收效甚微。我们科针对这一护理问题在原有的护理方法上采用口香糖一日八次咀嚼,利用假饲的原理,促进肠蠕动,在肠内营养致腹胀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食道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在滴入第二日即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的患者30例,按照随机分组地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6±10.9)岁。实验组男11例,女4例,年龄(57±11.1)岁。两组患者牙齿完好,咀嚼吞咽功能正常,无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及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无慢性便秘病史。手术时间、术中所用药物半衰期、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开通鼻肠管,给予5%糖盐水500ml+能全力500ml,24h匀速滴入,第二日能全力1000ml,第三日加至1500ml,根据剂量调整滴速后给予匀速输入,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腹胀后,给予减慢滴速,督促及协助其多活动。实验组在督促患者多活动的基础上给予木糖醇无糖口香糖在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咀嚼,每次30分钟,直到患者出现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能全力1500ml全量滴入无腹胀后停止咀嚼。
术后2、3、4天每24小时滴入的能全力的平均量;两组患者的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2、3、4天每24小时滴入的能全力平均量比较(见表1)。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平均为术后72.8小时、对照组为88.3小时。第1次肛门排便时间,实验组平均为85.7小时,对照组为96.5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验组的患者都能配合咀嚼口香糖,没有发生误吸。
表1 2组患者每24h滴入能全力的平均量比较
食管癌手术时,由于迷走神经被损伤,胃的蠕动和排空延缓;加之术中胃壁受到牵拉、搓揉,使黏膜损伤,水肿,同样也造成胃蠕动减慢;患者对于手术及预后的忧虑和紧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果也导致胃肠排空延迟。这是食管癌术后易腹胀的三个客观因素。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在保证机体的必需营养和代谢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维护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在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但早期肠内营养所致腹胀发生率高达40%[3]。主要是因为制剂所含的蛋白质为整蛋白。这是食管癌术后易腹胀的主观因素。由于以上两个因素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时,面对出现腹胀的患者,第一种处理方法是减慢滴速来缓解,但这样措施的结果,便是24小时的滴入量无法按医嘱执行,满足不了机体的营养需求,不利于切口生长和术后的康复。另一种解决腹胀的方法就是督促患者多活动。但由于食管癌的患者皆因进食不适、障碍甚至吞咽困难而就诊,加之癌症本身的消耗特点,故手术的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较差,而且术后带有多管道,特别是胸腔闭式引流管,使早期下床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滞后于其它癌症术后患者。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科在督促患者早活动多活动的基础上,给予每天八次咀嚼口香糖。利用非营养性咀嚼可通过头-迷走神经反射,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的原理,进一步提高胃肠蠕动的动力,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4]。这种非营养性咀嚼方法,既不增加进食带来的并发症,又可以刺激胃肠运动,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从根本上防止了腹胀的发生。
综上所述,咀嚼口香糖能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所致的腹胀不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