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明
摘 要:偏常行为不仅会阻碍学生自己及周围同学的正常学习,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的偏常行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不容小觑的现象。纠正小学生偏常行为要以积极的心理疏导为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重建良好的心理机制,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通,通过纠正学生自我意识偏差进行心理导正,进而改掉不良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疏导;偏常行为
心理学认为,凡是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均属于偏常行为。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偏常行为多是受到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或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他们有违反小学阶段日常行為规范、与社会规范有意对抗等不受欢迎的行为。所以,在发现学生萌发不良心理倾向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是教育工作者不可不重视的问题。
纠正小学生的偏常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从心理上建立自尊与自信,克服障碍,端正自我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一、心理重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出现偏常行为有一定的心理根源,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根源多数是自尊心与自信心的缺失。对每一个有偏常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追因,常会发现他们有自尊受损与自信受打击的历史。
有自尊心的学生会自重、自爱,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较少出现偏常行为。对于有偏常行为的学生,要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做起。第一,教师要营造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对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应该获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激发他们心底被重视与被尊重的情感体验。第二,教师要积极寻求家长支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不要动辄打骂、嘲讽孩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与空间,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重、自爱。
受到尊重与重视,会使人内心倍增幸福感,会珍惜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反观自我的行为,努力改变自己不受人欢迎的行为。此时,如果学生的自我改变意识与行为能及时得到鼓励与支持,学生将建立起积极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及自我肯定的程度,对学生的发展与人生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是在他人对自身正确行为不断肯定中培养形成的。采用赞赏式教育是快速使其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不以微小而不赞,也不以善少而不扬。教师要不吝对学生的赞美,偏常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发言、对同学的互相帮助、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等,都是赞赏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这些培养学生自信心稍纵即逝的瞬间机遇。
帮助偏常学生培养自尊心和建立自信心的教育成效立竿见影。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叶同学,父母离异后随母生活,母亲对孩子放任不理,导致他心理异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同时他患有严重的小儿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散漫,与师长和同学关系紧张,因而表现出倔强、粗暴、任性、蛮不讲理的偏常行为。基于对他的全面了解,为了改善他的偏常行为,我和他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令他明白每个人生而平等,好的品德并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引导他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与潜力,但同时对他人需要保持尊重的态度。自此他对老师改善了态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二、心理疏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教育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心理偏常行为的产生通常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广泛存在的现象,是一个人因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导致的各种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其表现为该个体没有足够能力按照社会的惯性规律进行合理的社会行动。
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莫过于测验不及格、同学的嘲笑、老师和长辈的责备等,基本属于学习和生活上的不如意之事。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要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制订心理疏导方案。教师可以通过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下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其存在的障碍,并鼓励其面对障碍。简言之,就是需要学生明白自己的障碍在哪里,然后稳定学生的心态,让其初步面对障碍,进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通过循循诱导,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因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小陈同学,但凡学科成绩不好,便受家长的打骂,因此产生了学习恐惧症。在某次测验中,他仅取得80多分,放学便将试卷丢弃,但他却谎称考了90多分只是试卷丢失了。对家长说谎,究其原因是怕家长打骂。他的偏常行为属心理障碍所致,并非品质败坏。针对此事,我先是从心理疏导切入,帮助他消除成绩不好担心打骂的恐惧心理,使其明白考试出错并不是被否定的表现,而是认识自己的过程。然后通过对错题的补习和练习,增强他的自信心及抗挫折能力,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同时,我做好家长工作,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引导他们摒弃打骂,尊重孩子。在得到家长的配合下,小陈克服了心理障碍,大胆地向家长坦诚为何恐惧考试,学习比以前更加努力了,经过一个学期,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考试发挥也更稳定了。
三、心理导正:纠正自我意识偏差,改正不良行为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自我意识进行心理导正,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偏差:自我中心、自负或自卑、从众和虚荣。出现偏常行为的小学生,往往忽略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其表现是未能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价,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忽略缺点,争强好胜,自以为是。他们的自尊心不表现在积极向上方面,而体现在无视他人及对力量的较量上,易冲动,爱打架,扰乱班级纪律,顶撞家长,不敬师长,认为这样是“英雄气魄”,无心向学,成绩不良。教师对这类学生更要因势利导,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
小周同学因自我意识偏差原因,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易生妒忌心,常因小事欺负同学。某日因打架被在场的同学批评后,该同学将此事一并告诉了老师,他便恼羞成怒,对该同学也施以暴力,事后他表现出更强烈的对抗情绪。于是,我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他冷静以后,再与他谈心分析原因。起因是他妒忌该同学因进步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心生不忿,导致心理不平衡,通过施暴来解恨。我用很多故事教育他要正确对待自我,鼓励他用实际行动与同学公平竞争,令他感到老师并没有对他冷眼相看,而是尊重与信任他。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导,纠正了自我意识的偏差,承认了错误,和产生矛盾的同学握手言和,并表示以后不再打骂同学,愿意与同学成为好朋友。
实践证明,对存在偏常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差异选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用心发掘偏常行为学生内在的正面因子,用鼓励与爱来代替枯燥的说教,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纠正自我意识偏差,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机制,在逐渐完善自我中纠正偏常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清华.让阳光普照学生的心灵——谈教学管理中的因材施教[J].教育观察,2016(10).
[2]李甚佳.小学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7(9).
[3]韩 艳.小学生自信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