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夫
西方美学是发轫自20世纪90年代的新型美学理论,由于其耳目一新的观察视野,迅速成为影响北美洲的美学理论。在随后的十年,这一理论又在欧洲文艺批评界扩散开来,进而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据统计,自2010年开始,国内学者运用西方美学进行学术研究的论著一共有17890余篇(部),这一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但与这种热烈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少有学者自觉运用西方美学的相关理念去研究电影艺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
西方美学,顾名思义是从西方学的角度去发展美学理论。根据国内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的考察,构成西方美学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西方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和社会西方美学。[1]就其具体意指而言,自然西方美学指的是文艺作品中刻画或表现的自然环境中的美学,精神西方美学指的是人类思考问题的观念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社会西方美学指的则是在社交活动中体现出的人文美学。很明显,这三层结构都强调了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它们的出现,完成了对西方美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西方美学理论为学者研究和分析电影艺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也为沉闷许久的传统研究格局打开了一扇窗。本着这样一种抛砖引玉的心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美学的视野去阐释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以下简称《不二情书》)。薛晓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将西方美学的各种观感贯彻得相当到位,值得展开来详细分析。
一、 多维地点转换的自然美学
电影《不二情书》拉开序幕的是澳门的美丽夜景,在这样一个“昨夜星辰昨夜风”的静谧夜晚,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豪华都市特有的奢侈感觉。澳门素来是购物者的天堂,也一直以赌博的豪奢闻名于世,《不二情书》在这里真实展现出了这个城市“富裕”的美学感受。从自然西方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开幕场景,可以观察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即这部影片展现的终将是发生在豪华都市的故事。环境的设定先入为主地将影片的基调和指涉表现出来,这是自然美学所肩负的最主要使命。在自然美学理论中,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暗示作用是最值得注意的特点,通常来说,一部电影作品所设置的故事发生背景,往往代表着其总体情节的走势,只有把握好影片中时常出现的场景,才能较好地领会影片的主要脉络。
当然,影片拉开序幕的澳门仅仅是《不二情书》展示自然美学的意象之一。随后出现在澳门赌场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也无一不在展示着自然西方美学的价值。从喷红的赌盘,到镀金的筛子,这些物品无不流淌着富庶的气息。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豪斯威尔曾在《美学建构的影像》一文中说:“出现在电影中的影像,都肩负着呈现美学的意义。如果电影中有了脱离美学意义的道具或场景,那将是一部失败的电影。”[2]从这一理论去分析《不二情书》的赌盘或筛子,可以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也直接参与了影片中美学意义的建构。简单的道具被赋予了象征意味,以点带面地展现了电影所要呈现的主旨内蕴,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美学是强调人与周边关系互动的美学,所以其参与者既有物品,也有人物。吴秀波饰演的Daniel便是自然美学中的人物形象,但其美学意义的实现,则是以自然景物为媒介。Daniel回到江南水乡以后,取景的角度又有了质的变化。那个时期的Daniel心如死灰,所以江南水乡的涓涓流水也停止了波动。这里体现出自然西方美学的哲学价值。自然环境紧密配合人物心理状态,景与情互为表里,相互呼应,能直接烘托出特定人物在特定地点中彷徨失落的状态。
必须指出的是,《不二情书》展示自然西方美学的场景绝不仅仅是以上两处。该影片应用自然美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从而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当焦姣与Daniel分别在即的时候,镜头切换的是一对大雁的分飞,这是最具中国文化底蕴的画面,成语“劳燕分飞”,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类故事。以中国传统诗情涵括,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京的飞雪放荡不羁地飘荡,正映衬了主人公的悲凉心镜。这些方面既有中国传统诗情的流露,又可以看出自然西方美学所特有的作用。实际上,分析《不二情书》这样一部意蕴丰富的影片,西方美学也的确可以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电影艺术中,场景的转换是为反映人物心境服务的,《不二情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电影中不断转换自然场景,在更深层面上,都是在暗示人物性格的变化。这也为我们欣赏影视作品提供了一枚金针——自然场景往往是人物心态与情节发展的载体。
二、 空虚与充实互换的精神美学
美国电影理论家马加略曾经提到电影之所以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不仅仅是它采取了一种动态的画面切换模式,还在于它能够通过人物的表演来传达人物心情的变化。[3]这一理论实际上与精神西方美学理论息息相关。
在《不二情书》中,汤唯扮演的焦姣在最大限度内呈现了精神西方美学。她的一颦一笑都传达着自己心情的变化。大体来说,《不二情书》中的焦姣传达出来的精神变化正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寻常模样。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青年人往往沉迷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逐渐变成了科技的奴隶。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生活却陷入了失落的境地。于是“空虚”“不满”等词,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标签。《不二情书》也对此做出了相当深刻的反映。焦姣时常不说一句话而静静地发呆,这种精神西方美学的特质绝非焦姣一人所特有,而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此处亦显现出精神美学的核心特点:作为表现载体而出现的人物形象,其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并非个体的,而是整体的。落实到《不二情书》,焦皎所代表的并非湯唯所饰演的这一个具体角色,而是所有具备该特点的人群。此即精神美学所倡导的“以点到面”的辐射理论。
吴秀波在影片中饰演的Daniel又代表了这个时代有为青年的精神美学。他在影片中以敢于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为主要特点,当自己心爱的女士出现以后,他并不故作扭捏,而是敢于释放自己的情感,最终也实现了爱情的美满。这种精神美学,与焦姣所表现的完全不同,但却又相辅相成:没有焦姣长时态的精神空虚,也不会为Daniel的突然闯入提供机会,而Daniel的敢爱敢恨,又最终掳获了焦姣的芳心。在精神西方美学的视野,这象征着充实战胜了空虚。此处再次彰显了精神美学“以点到面”的辐射理论,因Daniel所具备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性。
《不二情书》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设置也不都是随意的,这部影片也并不是简单地在讲述一段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在这个爱情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对现代青年心路历程转变的思考,可以说,这正是当前青年的精神状态。在《不二情书》中,导演和主创们将这一普遍的精神西方美学的转变过程,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让观众看到了精神转变过程中的挫折、深思以及最终的成功,在这一呈现过程中,精神西方美学的价值也得以体现。反观《时代》(Times)杂志曾将封面设置为中国“低头族”,上标一个大型题目“Unreading Chinese”,意为不读书的中国人,在国内曾引起一片哗然,正是因为这一直白的题目反映了当前大多数中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不二情书》原生态地将这一样态表达了出来,所以完全符合精神西方美学的内涵,值得重视。就电影理论而言,更值得重视的是精神美学从个体的点到群体的面的理论思维,电影艺术是典型化艺术,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人物背后的群体,反映出的则是与该群体相关的社会要素、文化底蕴及精神思考。
三、 机遇和挑战同在的社会美学
《不二情书》不仅具备自然西方美学和精神西方美学两方面的价值,还兼顾了社会西方美学。因为它有力地展示了当前社会的面貌,并将当前这个机遇和挑战同在的社会西方描述得相当深刻。
焦姣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们都说澳门是充满挑战的地方,我喜欢挑战,所以选择留在了澳门。”这句旁白可以看作是焦姣留在澳门的理由,但同时也将社会西方美学的人文价值观传递了出来,即这是一个遍布挑战的社会。不过事情往往都有两个方面,有挑战的一面,自然也就有机遇的一面。在挑战出现的时候,如果可以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应对好挑战,那么下一个到来的便是机遇。在《不二情书》中,略带男孩子性格的焦姣在影片开始之时,便只身骑上摩托,迎风而进。这个画面从社会西方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当然具有很深刻的隐喻意味,只身骑车代表自我独立,迎风而进则代表敢于迎难而上,接受社会的挑战。事实上,焦姣也的确遭受了接二连三的社会挑战,先是在赌场中运气不佳而输钱,再是被富豪看中而陷入危险,但这一次次的挑战,焦姣都成功地加以应对,机遇随之而来。在她的人生中,终于走来了另一半Daniel。Daniel的出现,如果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看,当然属于二人因邂逅而萌发出的感情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另一层面进行分析,则完全证明了社会西方美学中所具备的将挑战有效转化为机遇的特征。当很多次危险从焦姣身边擦过之时,注定了将有机遇会发生在焦姣身上。《周易》将泰卦直接放在否卦之后,便蕴含着这样一种“否极泰来”的人生智慧。
很明显,这种社会美学代表的是社会伦理在美学层面的表达,在这种语境下,影视作品中的所有情节安排,均具有了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呈现到美学层面,便是社会美学要表达的终极依据。《不二情书》多变的情节安排,只有从社会美学的层面分析,才能获得较为切实的理解。也正因如此,才体现了《不二情书》在展现社会美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结语
《不二情书》是当前电影界不可多得的佳片之一,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充满耐人寻味的哲思。这些哲思,在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加以分析之后,就变得更加清晰。无论是自然西方的场景转换,还是精神西方的消极变为积极,或者是社会西方的挑战与机遇同在,都给观众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用西方美学理论阐释电影艺术的尝试,可以为呈现影视空间的多维性和丰富性提供更多的可能,利于接受者理解电影的独特魅力与内涵。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西方美學发现与建构之路[C]//李明辉.中国经典阐释特点论著选粹第四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02-1917.
[2]豪斯威尔.美学建构的影像[C]//让·阿杰尔.西方金现代电影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337-338.
[3]马加略.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M]//西方电影理论丛书(第29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