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电影改编短片与信息理论的融合

2018-09-13 10:09刘鑫
电影评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原片后现代时空

刘鑫

在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中,物质与能量是其必要的支撑体系,而信息则是沟通、融合、获取、增值物质与能量的关键。正因为信息要素的存在,客观世界才呈现出一种有序性、科学性、客观性;由此可见,信息要素是认识、探索、掌控客观世界的关键。随着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相关理论亦在诸多方面越来越重要地影响着人类认知。影视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固定时长的信息产品,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而针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短片式改编已经成为时下一种较为流行的做法。

一、 信息理论与改编短片接受原理

(一)诞生缘起与信息决定作用

人类的所存在的世界浩瀚无垠,在这一无限广大的客观世界之中,物质的运动产生了与其相当的能量,不仅能量的产生需要信息,能量的转化过程亦会留下相应的信息,并由此产生了客观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最基本要素。客观世界的地、水、火、风等的运动亦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由信息所表达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生命周期规律;这些规律无不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着,并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规律、认识自我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基本条件。人类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取物质-获得能量-消耗能量”的周而复始的有机过程。影视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能量表达,有着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具象化形式。而随着后现代文明的巨大进步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亦在二者的共同驱策之下变得越来越快,这相对意味着获取信息的绝对线性时间亦开始变得越来越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影视艺术作品完整播映所要求的大段时空,就与这种碎片化快节奏现实产生了巨大的龃龉,而影视艺术作品的改编短片亦因此应运而生,显然,信息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亦将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1]

(二)电影改编短片的提纲挈领式转化

从电影的接受原理而言,影视艺术作品是最易于接受的情志、思想、意识表达。创制者完全可以将其情志用意、思想内涵、意识表述等包装为影视映像式的时空表达,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轻而易举地完成情志影响、思想灌输、意识输出。由于这些过程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共鸣、沉浸、移情的感性化递进阶段,因此,一段较长的时空叙事是实现这些过程的关键;而从后现代碎片化的理性表达而言,将影视艺术作品理性化地提纲挈领为短片,则能够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将其信息化为一种由关键信息、线索、情节表达的过程。这种高级的信息转换过程在提纲挈领及其不断向下细分的主导下,能够完成针对影视艺术作品由拟真艺术感性时空向现实叙述理性时空的高度概括式转化,并能够以叙述理性直接置换艺术感性,换言之,其能够以时间线性的强制改变换取到空间结构性的巨大改变。这种电影改编短片的技巧,虽然有着感性弱化性,但却由理性增强对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弥补。[2]

(三)适应性与后现代性特质

信息理论中的信息结构理论囊括了整个可以应用到影视艺术创制的系统论、控制论、时空场论等。这些理论从结构方面为电影改编短片的关键条目提取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支撑,使得所提取出来的关键条目仍然带有电影原片的动能与势能。因此,经过改编的短片能够在时空的大幅改变之下,保持一种简明扼要的时空系统化特质。而从观众接受性原理而言,这恰恰契合了信息理论中的适应性理论。从信息理论而言,电影的原片素材有着巨大信息工程化可能性的材料,不仅具有着线性化的可操作性、可加工性、可剪辑性,而且更具有着符合后现代式表达的可拼贴性。从后现代式的创制技巧而言,这种可拼贴性不仅能够利用电影原片中的素材,而且还可以根据所欲表达的情志、思想、意识等自由选择其他影片中的内容,从而实现更加自由、复杂、纷纭的改编表达。

二、信息理论的可浓缩性与改编短片接受原理

(一)信息隐藏理论的短片改编应用

电影改编短片的提纲挈领性为其后的可浓缩性与可增值性提供了改变创制原初时间线性与空间架构的坚实基础;同时,强制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弥补,亦从深刻理解的层面間接性地提高了观众的接受性。电影因其丰富的拟真艺术感性而有着充足的时空感染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具有着极大的可浓缩性。这种可浓缩性在信息时代为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听信息转换带来了极大的将拟真艺术感性向现实叙述理性转换的可能。这种视听的感性化疏松性符合信息理论中的信息隐藏原理,即可以针对非关键视听进行视听符码最基本段落的擘分,由开篇、引子、叙事缘起、叙事经过、叙事转折、叙事高潮、叙事结局等不断地进行基于主要线索、次要线索、辅助线索的连续隐藏,从而实现一种基于时间线性的关键线性解构,进而为改编短片的重构提供十分必要的关键格局。这种基于信息转换原理的转化式重构涉及到了一种外求于影视映像抑或是内求于作品内涵的选择,显然相对于影视映像表达,内涵表达更易为渴求获得介引的观众接受。

(二)基于不对称信息原理的拓展

电影改编短片的过程中,除了具象化的能指与抽象化的所指式的可调节浓缩而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理论中的非对称信息理论进行针对视听非线性的大刀阔斧式的改编。这种非线性改编必然会改变电影原片中的视听对称性,从而使观众所获得的是一种明显的视听不对称信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赋予观众的信息必须针对关键情节加以适度浓缩,针对次要和辅助情节加以全部浓缩,从而以这种非对称性的视听改编重构整部电影原片的视听表达,进而形成一种非对称式的全新视听架构。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视角而言,电影改编短片的信息不对称属于一种内生性的信息不对称,观众只能获得经过处理的压缩了时长的不对称短片。这种不对称信息的被动逆向选择以其内生性的隐藏信息重构了不对称信息的浓缩后主体,同时,这种不对称信息由于其所具有的完全开放性,而使得所有观众在观看该短片之前,即已被告知是电影原片的改编短片,因此这种非对称信息下的改编显然是属于一种拓展式接受的不对称表达。[3]

(三)最小抗拒接受化改编

针对电影原片的改编短片创制重在保持原片的精华、精彩、精魂,具体的电影改编短片浓缩方法,可采取省略引入、过渡、修饰等部分的技巧,仅捕捉关键叙事节点、关键逻辑节点、关键跳跃节点,另外,现代电影中的诸多广告情节亦可予以忽略,同时,在针对电影原片的改编过程之中,可以将语境段落表达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以结构代替整个语境段落的浓缩方式将能指层面的视听信息高度抽象化地浓缩为一种意象化所指,从而以一种抽象化的不对称性表达代替电影原片中的对称性表达,以实现感性化表达冗余的剔除。这种去能指化的所指化调节,目前已成为电影原片浓缩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抽象化高级技法;该技法使得浓缩后的改编短片符合最小化抗拒接受原理,即针对一位从未观看过电影原片的观众而言,所呈现给他的短片,仍然能够赋予其相同的剧情梗概、相近的人物遭际、相似的意象化情怀。由此可见,线性时空的非线性改编的关键在于最小化内容概念,并由一种抽象化的高维处理,而尽可能地实现符码、结构、风格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三、 信息理论的可增值性与改编短片接受原理

(一)后现代式表达

电影改编短片具有着可提纲挈领性、可浓缩性、可增值性;实际上,从信息理论而言,改编短片的真正宗旨在于能够实现电影既有价值基础之上的价值、思想、理论、意识的全方位增值。中国古代寓言盲人摸象故事,即以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多源信息的信息理论融合悖论图景。而在针对电影原片的改编短片过程中,对于从未观看过电影原片的陌生观众而言,如果改编短片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实现原片中精彩、精华、精魂的话,对于这些陌生观众而言,其结果也就无异于盲人摸象了。尤其是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中的多源信息的并发整合,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接受的频谱,而且更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后现代式无中心、无秩序、多元化表达,并且,还能实现多源信息的最大化的后现代式拼贴表达。

(二)重构融合表达

由多源信息理论可见,电影短片改编的关键在于不偏不倚兼听则明,将多源信息进行宏观架构微观重构的融合方能为从未观影过的陌生观众赋予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而信息增值理论则将为信息的不同方式表达带来一种革命性的跃迁。从影视艺术作品的信息架构而言,视听完全对位的表达看似牢不可破,但是,在非线编辑等后现代手段的大力支撑之下,其完全可以将一部影片改编得面目全非;这种改编结果与改编空间的近乎无限性实质上亦为改编短片带来了一种突破电影原片束缚的无极性;换言之,针对电影原片的改编具有着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多元性、定制性,改编创制者甚至完全可以根据信息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高增加值的短片改编;同时,还可以在改编的过程之中有机地植入其他目的性要素,当然,这其中亦包括广告的有机植入等。这就为改编短片过程带来了极大的可增值性表達,电影改编短片的最终增值过程还涉及到解构、归纳、融合、重构等一系列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4]

(三)信息熵理论下关键性话语权表达

电影改编短片的可增值性为短片式改编带来了发展的无极化时空。这种改编短片的可增值性与信息熵的理论相符并由此揭示了信息的共享性、扩散性、凝缩性。从电影改编短片的视角而言,信息熵理论与信息价值的后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信息熵的增值目的显然是要最大化表现其价值,并最大化接受其价值,因此,信息熵的确定要在表现价值、接受价值、改编价值、社会价值四者之间寻获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由此可见,针对电影原片的改编在增值视域内的任何重构式漂移与偏移,都将直接地影响到改编短片的质量,更有甚者,改编短片还能够极大地改变电影原片的话语表达,以及彻底剥夺电影原片原本的影视艺术价值。例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既经典又震撼的电影改编短片针对电影原片《无极》,进行了话语权迁移式的改编,使得改编短片不仅无极化了电影原片,而且彻底解构了电影原片的主旨,以改编短片的过度喧宾夺主而使得电影原片几乎丧失了话语权表达。[5]

结语

信息不仅决定着客观世界之中物质与能量的获取,而且决定着人与物质和能量之间的沟通效率,这种沟通效率极大地影响着物质与能量的最终获取效率。从电影改编短片的信息化表达而言,信息相关理论中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信息价值理论、信息熵理论等均在电影改编短片的可提纲挈性、可浓缩性、可增值性过程中有着指导性的应用价值。电影改编短片的关键在于透过信息理论的运用来平衡影片的表现价值、接受价值、改编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袁爱清,王宇荣.接受美学视域下国内电影审美价值的漂移与召唤结构的重构[J].东南传播,2017(1):13-15.

[2]赵晓敏.格赖斯“会话含意”推导原则的运用——对电影《无间道》中一段警匪对话的解读[J].法律语言学说,2010(2):60-63.

[3]《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VS《无极》谁是掌握艺术话语权的精英[J].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4):32-33.

[4]郑锦涛,刘小琴.电影与观众——论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60-64.

[5]章柏青,张卫.“接受美学”与电影观众学研究[J].电影评介,1991(5):24-25.

猜你喜欢
原片后现代时空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镜中的时空穿梭
一种太阳能光伏玻璃深加工连线工艺探讨
汽车前风窗玻璃光畸变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案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媒介跨文化传播中译制片配音的局限性与创造性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