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忠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畜牧兽医站 352302)
猪链球菌中的血清2型猪链球菌给人类公共卫生和养猪业带来巨大影响,从细菌耐药机制入手,临床分离株呈现很高的交叉耐药性[1]。提高猪链球的耐药性,除了要采用科学方法抑制菌株的耐药表型外,还要使菌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另外是猪链球菌与抗生素结合导致核糖体50SⅡ基的构象发生改变。猪链球菌在猪群中可以长时间(数周至数月)保持亚临床携带状态[2],导致并发感染的致病因子诸多。国际上普遍认为不同地域的分离株的致病性表现有差异,在确定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后,选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此病的发生[3]。
从养猪场收集鼻腔棉拭子分离猪链球菌32株;下载的菌株序列与扩增的ermB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
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白鼠,体重18±1 g ,雌雄各半,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1.4.1 试验过程
棉拭子菌落将采集的接种到5%牛血清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15~20 h,将革兰阳性链状或成对排列的小球菌进一步纯培养,培养24 h 后对可疑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1.4.2 猪链球菌的鉴定
利用商品化的链球菌乳胶凝集试剂盒对纯培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做动物试验观察菌株致病性情况。
由表1可知,46株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药性不同,耐药率范围为51.45%~70.42%。
表1 46株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 单位:%
目前猪链球菌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广泛产生,猪链球菌耐药性的产生往往会引起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病亦可作为青霉素类的替代药物。大环内酯类的诱导使肽合成通道变窄,从而阻止大环内酯类与核糖体相结合。Mef的药物灭活是破坏药物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酮内酯类的药物结构较大地提高了药物的抗菌活性。BPs对骨质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通过胞饮作用改变细胞形态结构。
猪链球菌由甲基化酶基因ermA或ermB介导,该耐药基因可在不同种属细菌间广泛传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第1代大环内酯类14元环的是红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的是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第2代大环内酯类包括15元环和16元环。第1代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主要分布于胆汁中,不但分布浓度高,而且呈碱性不耐酸,口服肠溶片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临床上反复使用会导致不完全交叉耐药性;第2代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主要用于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检测常用抗菌药物中多重耐药株(Multidrug resistanee, MDR )占很大比例,且菌株间抗生素选择压力及获得耐药性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多,MLSB 类抗生素和肽转移酶的中心也随之增多。带有诱导性ermA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甲基化酶。
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很容易增加细菌耐药性的扩散。耐药细菌通常可以分为互不相关的耐药性菌株和一些具有很强致病性的耐药菌。该病因血清型众多[4],为用疫苗的方法预防该病带来困难。由于大环内酯类药物价格低廉,在人畜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猪链球菌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表型,尤其是东北地区猪源链球菌的体外抗菌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药物耐药率高达80%~95%。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促使核糖体构象发生改变,可以显著弱化系统的碱基,使其发生改变[5]。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可以指导临床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有效减少人畜耐药细菌的相互传播,进而克服不断出现和日益严重的耐药菌,从而研究出新的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