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雪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 30038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是服务“人人成才”的教育,是“奠基中国制造,追梦中国创造”的强国教育。要着力培养兼具良好品性、自尊自信、健全人格、表达沟通、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适应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需要。
中职生是我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因受家庭结构、成长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在人际交往、行为习惯、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同时面临着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信息大量冲击的社会环境,中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面对各种问题。他们有改变知识现状的愿望,但学习动机及意志力差异明显;有渴望独立的愿望,但缺乏自我认识;有与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有丰富课余生活的愿望,但自控能力较弱;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愿望,但缺乏对自我发展的信心。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在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烦恼,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自2016年3月成立了课题组,将需要重点帮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需要重点帮扶学生的教育策略分析为切入点,从帮扶教育内容、途径、机制、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研究,整合我校已有德育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出培养中职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个人终身发展需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依照《市教委关于认真做好中小学(中职)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中需要重点关爱的学生,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帮扶的学生界定为需要重点帮扶学生,从2014级、2015级、2016级3个年级2581名在校学生中开展调查分析,排查出860名需要重点帮扶对象。本课题将其中330名2016级需要重点帮扶学生确定为课题研究对象。我们将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划分为4种类型:一是解决困难型,指具有身体残疾、特异体质、特定疾病、特困家庭等实际困难的学生;二是心理疏导型,指通过心理测评诊断为具有典型心理问题、异常心理状况或者呈现出暂时性心理状况失调的学生;三是规范行为养成型,指在学校管理、课堂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典型不良行为,经诊断心理不存在异常状况的学生;四是动态观察型,指生于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但其行为,心理不存在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的学生。在330名研究对象中,解决困难型36人,占总人数11%;心理疏导型96人,占总人数29%;规范行为养成型132人,占总人数40%;动态观察型66人,占总人数20%。
本研究立足需要重点帮扶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中职生行为塑造及人格优化的系统培育方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本研究提出了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动态成长任务包及评价模型”,拓展中职生在校期间的人格培育评估途径;在科学的德育体系机制保障下,总结需要重点帮扶学生教育策略,为校内不同工作岗位的中职教师提供参考标准,有利于丰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
课题组成员根据每人研究重点,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需要重点帮扶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校德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共青团工作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制定相应帮扶实施计划。
中职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课题组认为:学校德育培养目标要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及素质要求相对接。学校以需要重点帮扶学生为重点,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对学生管理的形式进行改革。制定 “四定位”育人目标,分阶段、分年级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定位”和“身份定位”。一年级以教学、管理为主要阵地,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通过入学初组织学生对系列管理制度的学习,明确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针。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校园不同场所的管理内涵及要求以标语,图示等形式进行宣传。结合学校所设专业,将合作企业要求员工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企业的管理理念、大国工匠等内容向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准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定位。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定位”。二年级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和二课堂活动中强化职业素质的训练、职业行为的培养。设立学校技能展示月,开展校级技能竞赛,请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选手做技能展示,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德育教师,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活动。三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定位”。三年级以校企联动为主要渠道,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到企业参加工学交替实习、参观走访企业、开展“岗位成长分享会”等活动。学校各岗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方面全面进行教育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通过《学生德育评价手册》全面考评和记载。
针对“心理疏导型”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开展心理需求调查,内容包括:求知、求助、健康、娱乐、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在调查基础上,分析整理、认真研究, 制定心理健康指导规划。全方位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全面的学生心理成长服务系统。锁定发展阶段,明确成长任务,针对不同心理需要帮扶的对象,围绕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任务包,按照以下途径实施教育帮扶。
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正确认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师应在课堂中给予需要重点帮扶学生恰当的关注,以及更多参与活动、实践、训练的机会。
定期安排个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体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定期安排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或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任课教师对其进行个体辅导,开展心灵交流,帮助其排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学习压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工作坊。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认知、体验、调整、行动、互助。如在学生定岗实习前,邀请优秀毕业生或有成就的企业家来校开展就业指导;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团体辅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自身的角色责任、个体与个体的竞争和互助,个体对于群体的依赖等;在心理工作坊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具有相同“问题”或“遭遇”的同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享共同的体验,重新开始对自己的认识。选拔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运用倾听、共情、情感反映、自我开放、解释等心理学技术,给予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
建立团干部联系团支部工作机制,明确教师团干部、学生团干部定点联系学生团支部,有针对性的对所服务团支部的需要重点帮扶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征求意见、了解需求、提供帮扶。学校各级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团员纳新、主题团日、交流研讨、团课、第二课堂活动等,全面分析、掌握需要重点帮扶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充分关注其所思所想所盼所难,并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
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志愿者队伍在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下,为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发挥学生组织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形成对需要重点帮扶学生有较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氛围。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日常表现,由班主任和团委共同为每个学生规划加入某一学生组织。在各学生组织纳新之时,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下,结合学生个人意向,以班级为单位将需要重点帮扶学生推荐到各个学生组织中。通过融入某一团体获得归属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团体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在学生组织中,为其提供一个共同进步、平等友爱、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其在较强的组织归属感中获得安全感、培养集体意识、克服消极情绪、纠正不良行为。
学校对班主任提出要用“三心”面对需要重点帮扶学生,即“耐心”、“爱心”、“责任心”。强化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最直接面对需要帮扶学生的教育者。无论是其表现出了心理适应不良、心理困扰还是行为问题,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即使需要重点帮扶学生会比其他学生给班主任制造更多的“麻烦”和“困扰”,但是作为班主任应给予其更多的爱,这种爱表现为关注、陪伴、信任。学校建立了严格的《班主任工作制度》,要求班主任认真履行学校制定的“两深入、四知道、五必谈”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对于班内的需要重点帮扶学生一定要做到深入其宿舍,了解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深入其课堂,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班主任要知道学生的家庭状况,知道学生的性格特征,知道学生在做什么,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对于学生校内外的表现有一个动态的综合的分析判断,并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当学生家有不幸、学生违反纪律、与人不和、言行反常、身体有病,一定要第一时间开展谈心谈话,帮助其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撑以及成长的辅导。学校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手册》其中对“重点帮扶学生”工作有明确教育管理要求,并做好教育过程的记录,建立帮扶档案,每月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估。
课题组在落实帮扶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层层递进、整体促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客观条件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培养目标与方法,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设计了阶段性、连续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多维评价模型中的相应标准动态追踪、实时监测、及时调整,以促成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效果。
表1 重点帮扶学生成长任务包
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帮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阶段的成长性,专人专项定制“任务包”,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数量、质量、速度和效益水平),进行适度删减、难度更改、及时调整,另外,“动态化”重点监控任务布置后,学生的态度变化、任务进行过程中面对困难的应对策略,以及完成阶段的自信程度,以此推动帮扶目标完成。
通过统计帮扶工作进行一年来的各类教育活动,我们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表2 重点帮扶学生帮扶效果反馈统计表
通过评估重点帮扶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得出其正向表现变化显著的结论,且不同活动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同。帮扶学生在全校性的教育活动中,更容易融入、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在教师悉心指导关注下,又比其他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因此对活动的满意度较高。
在对帮扶效果的评价方面,课题组关注到帮扶学生生活、学习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帮扶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健康生活。评价者不只观察学生的初始和终端状态,更重视处在帮扶工作过程中,帮扶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素养的变化与发展。依据帮扶学生类型的不同、参与教育活动的不同、评价者和具体方法的不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同一性评价与特质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表3 重点帮扶学生帮扶效果评价样表
通过收集、整理帮扶工作进行一年来的各类评价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目标层面,帮扶工作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近期发展需要(尤其是解决困难型和动态观察型),同时也关注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诉求(尤其是心理疏导型和规范行为养成型);二是在内容层面,帮扶工作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解决困难型和规范行为养成型),又兼顾了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心理疏导型和动态观察型);三是在过程层面,帮扶工作注重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学生的自我认同,同时也强调其与全体学生共性的动态发展;四是在评估层面,帮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但帮扶工作是持续的,因此,我们利用“多元的、动态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促成社会、学校、学生需求目标的同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