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今年高一,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今年的加拿大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CCO)挑选了两名中国孩子去交流,石头是其中之一。两天的比赛,石头不但拿了金牌,而且总分排在第一名。石头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初三、高一他两次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已经拿到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未来的高考中,他将享受清华自主招生降至一本录取的最优惠的录取政策。这对石头来说还不够。他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主意:7月,他要冲击国家信息学奥赛的金牌,3年的高中结束后,他希望他能在斯坦福大学继续学习。
在周围人眼里,石头毫无疑问是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但一见面开聊,石头爸妈的第一句话就是划清界限:“我们从来没觉得我们家石头是一个天才。他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正常孩子找到他喜欢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成果。”
发现和点燃孩子的真正兴趣和天赋说起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回到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学什么、要达到何种目标、何时应该收手和改变方向,最初往往还是家长的决断。
最早,在幼儿园时期,石头学习过钢琴。尽管几年下来,孩子学得也不错,但夫妻俩明白钢琴不是石头的兴趣所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许多孩子被送去学奥数,石頭则去学了围棋。这次是爸爸的决定。学了一段时间,石头爸判断,孩子对围棋有相当的兴趣:一盘棋下下来,很多孩子坐不住,但石头可以。学棋生涯持续了三年,石头爸为儿子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改学奥数。
石头的成长固然有天分、兴趣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学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石头爸的话说,石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体制里”最好的资源。
我让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胡伟栋谈谈在天赋之外,有何种因素能够真正将兴趣转化成为智力成果。胡伟栋提到了两点:一是有人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二是有没有人能够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陪伴,在这一点上,名校的意义就特别重要。
在外人看来,石头这样的孩子,天赋和资源都令人艳羡。但父母看到的不同。他们从不夸奖石头聪明,孩子取得的一切成绩势必有智商以外的因素在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比起一般的孩子,石头拥有更大的自由。在实验中学,老师允许石头按照自己的步调安排日常各个科目的学习。这种自由不仅为计算机竞赛让路,初中的时候,石头有一阵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他甚至被允许在任何课堂上阅读物理书。在家里,他的自由拥有更大的限度,没有人去检查他的作业、纠结他的考试成绩、给他订立学习目标。石头和同学交流,惊讶地发现,许多同学做功课的时候,手机是要上交给家长的,这是他没法想象的事。
石头妈感慨:石头获得一切自由的背后是高度自律。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徐菁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