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
【摘要】目的 分析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07月~2017年03月我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病患者70例展开研究,根据平均分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的患者例数为3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实施生物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研究得知:在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即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小进而提高质量效果,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生物制剂;风湿免疫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
在临床上,风湿免疫病属于常见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此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疼痛以及肌无力和皮肤溃疡等,在患者发病以后,若是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极易造成系统损害,例如:肾脏损害与肝功能损害等,进而也使得在实际的治疗中加大了治疗的难度[1-2]。在近几年中我国的风湿免疫病发病几率正在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重视其治疗工作,而生物制剂方法是利用人类,微生物以及动物等的组织或者血液为原材料,通过现代工艺或者化学方式进行加工形成的一种药品,并且其逐渐被应用到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工作中。本文选取2016年07月~2017年03月我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病患者70例展开研究,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效果,现将详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7月~2017年03月我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病患者70例展开研究,根据平均分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的患者例数为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范围在20岁~71岁间,平均年龄为(46.8±4.6)岁。观察组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18:17,年龄介于21岁~69岁间,平均年龄为(48.4±7.5)岁。所有入院患者均符合风湿免疫临床诊断的标准,并且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均出现发热,疼痛以及皮肤黏膜症状等,排除有严重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器质性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的患者等,两组患者均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组间的基线资料并无差异,即P>0.05,可用于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治疗,包括以患者发热临床症状和病史为治疗参考依据,应用氯芬酸和吲哚美辛等常规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紧密观察病情变化并且将其记录下来。
观察组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详细的治疗方法为: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为治疗基础,给予患者皮下注射25毫克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一周注射两次,持续治疗半年左右,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剂量为3 mg/kg,静脉滴注的时间为2至三个小时,再次给药的时间应该以当次用药后的第2周与第6周各给药1次,之后便是隔8周给药1次。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1.0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其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的表示为以率,检验方式为x2,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式为t,当组间数据相比较得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在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即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本文中应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进行治疗,其经过皮下注射后,药物会在注射的部位进行缓慢的吸收,在单次给药后,药物经过48小时后便能达到其浓度的峰值,药物利用率高达了76%,一周给药2次,便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即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小进而提高质量效果,可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 欣,门 倩,石燕杰,等.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的综合性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30-32.
[3] 靳洪涛,高丽霞.风湿免疫病生物制剂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6,31(5):490-495.
本文編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