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下的以思维启发为视角的课堂建构

2018-09-12 10:11董丽玲
考试周刊 2018年67期
关键词:实效学情素养

摘要:只有立足学情、顺学而导,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科素养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学情;导思;素养;实效

“立足学情、提质增效”是我们一线教师永恒的教学主题。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不乏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更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拿我们政治科来说,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观点抽象,不易被学生直观把握。因而在教学上我们往往是立足教材,努力去寻找一些典型的素材,分析讲解佐证教材的观点。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对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把教师的思维过程误以为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即老师替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是错位的,甚至是脱节的。全国卷侧重对素养的考查,我们的课堂显然不能仅是教教材、教知识,而应从知识向能力、向素养去立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实效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情,科学驾驭教材内容,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结合点,从身边实际、从社会热点中挖掘素材,多角度引导学生思维,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结合哲学《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这堂课,谈谈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首先,本课从考纲上来说有两个考点: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道路,二是发展的状态。一个是教学重点,一个是教学难点。内容多,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其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生,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感兴趣,思维的组织性、批判性和独立性已明显加强,他们不喜欢那种一味“灌"的教学方法,更乐意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基于学情,我选择了“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拓展探究”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的重心立足于引导学生思维探究,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引导他们生成抽象的哲学观点,打造思维化课堂。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思维时间,我改变了以往多素材论证的做法,整堂课围绕着阿里巴巴这一典型案例,一例贯通,多角度挖掘案例。

下面我侧重介绍一下是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针对学生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我选了一则时效性极强的科技新闻来设置情景——那就是课前一周刚刚在杭州上线的“阿里巴巴无人餐厅”短视频。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我分层列出三个探究性问题。①从传统餐厅到智能餐厅,是一种发展吗?②如果开元盛世广场里有这样的智能餐厅,你会去体验吗?为什么?③你认为智能餐厅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吗?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为了对应学生需要掌握的三个抽象的哲学观点的。按考点要求,这部分知识学生要明确新事物的概念,理解事物发展为什么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教材观点表述抽象,我想通过“智能餐厅”这个具体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先形成感性认知,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真正理解、内化抽象的哲学观点。

课堂上,这个视频一播,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也顺理成章地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问题一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讨论,基本能形成共识,那就是智能餐厅吻合了智能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具有……,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此实现了对新旧事物的区分。问题二的探究中,同学中出现了意见分歧。绝大部分同学都说会去,原因是它新颖、省時、便捷等等,基于学生的这些想法,只需在课堂上稍加引导,就可以归纳出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的三点原因。比如这些优点是相比于传统餐厅而言的,这就说明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另外你喜欢这些优点,说明新事物更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等等。这些抽象的哲学观点,如果硬去背的话很难记住。但是通过这样的素材探究把它导出来理解起来却很容易。

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同学非常明确地提出他不愿意去,理由是他去吃饭不在乎时间,他享受的是被别人服务的过程。他这不同观点的提出非常有意义,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向另一个角度,尽管我们看智能餐厅有很多优点,但是相比于传统餐厅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同学们在他这个想法的基础上也纷纷去思考,如果我没有支付宝呢?如果是老年人呢?不同客户群对这新事物的接受度一样吗?学生这样的发散思维,很明确地又能导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是一个曲折过程的三点原因。这个环节,通过三个问题的引领探究,学生能分析出智能餐厅有优点、发展有竞争、有阻力。并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于探究中理解、内化知识。同时学会了用辩证观点看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我之前“情景设置——问题导思——思维碰撞——实现目标”的教学预设。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我选了“阿里巴巴上市之路”的一段素材,也精设了三个问题来引导思维:①阿里上市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②这说明量变和质变有什么样的关系?③阿里上市后会停下前进脚步吗?

设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第一个问题在经济模块我们学过上市公司,学生知道上市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区分出量变和质变。通过后面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能整体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但作为教学重点,仅是整体把握是不够的,有时试题考查的很细微。为了强化观点,澄清答题过程中的误区,我又设置了三个拓展性问题:

①量变是如何引起质变的呢?②有量变就必然有质变吗?③没有质变有发展吗?质变就是发展吗?学生在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明确知识误区,加深理解,体会到分享的喜悦感,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这节课上下来,感觉通过这一系列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他们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深入理解抽象的哲学观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远比以前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效果要好很多。“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作者简介:董丽玲,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培元中学。

猜你喜欢
实效学情素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