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

2018-09-12 03:28刘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

刘容

[提要] 在分析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沿革、发展、特点和内容基础上,指出文化消费研究具有跨学科性,需从文化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综合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研究。文化消费虽是一种微观实证性研究,但对政府视角的引导规则研究也必不可少。同时,文化消费研究也应从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角度深入探讨。

关键词: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重庆社科规划重大应用项目:“重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市联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ZDYY0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4日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分析指出,从2004年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标准开始,到2012年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标准,中国文化产值比(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由2.15%提高为3.48%,同期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文化消费总量与GDP总量的比例)由2.76%降低为2.20%。这两项比值历年增长曲线构成明显的“剪刀差”,其相关系数为负值0.6513,即在65.13%的程度上形成反比互动关系,这并不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文化供需协调增长关系。长此以往,要么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难以支撑文化产业稳步增长,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么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无关,沦为一种丧失自身应有目的的无效生产。因此,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并建立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联动机制,以真正破除文化产值比与文化消费率“剪刀差”的怪圈,纠正源于“GDP崇拜”的漫无目的的“文化GDP追逐”,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提升并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互为表里,最终实现两者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的原动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也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

一、国外文化消费研究综述

文化消费在西方的蓬勃兴起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外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沿着文化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三个理论视角,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

(一)社会学角度的文化消费研究。主要有:“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主宰论”认为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文化消费的后果早已为生产所决定;“马尔库塞的文化价值平庸论”认为以消费大众为上帝的“文化工业”只要适合大众的需求就进行批量生产,消解了文化产品特有的人文价值,造成消费者人格片面化;“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认为在新的都市文化中,休闲阶级兴起,为了公开展示财富和地位,将其商业成果的成功通过文化的方式转化为自然,以达到卖弄权利,从显赫中产生威望的目的,积极进行炫耀性消费;齐美尔认为流行是阶级区分的产物。新的都市阶级行为的意义,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与众不同的形式,在于惊世骇俗、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希望通过特殊的消费模式来展现其独特个性,起到引领风尚的目的;“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兴趣将逐渐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消费偶像助长了人们的消费意识;让·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符号观。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中,商品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之间的区分性;布迪厄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权利虽然最终由经济决定,却透过文化来体现,艺术和文化天生就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实现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丹尼尔·米勒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构建中文化被创制出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主导权理论”认为文化消费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被挪用和被创造出新意义;Tally Katz-Gerro指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消费出现阶层分化特征。阶层对高端文化消费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现的。

(二)经济学角度的文化消费研究。经济学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追索到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但文化消费研究的兴起则是在1966年Baumol和Bowen发表著作《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之后。就研究内容看,国外经济学角度的文化消费基本上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阐释文化消费行为理论,二是实证分析各因素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文化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主要包括:(1)基于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首先把文化产品或服务看作是普通的消费品,认为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独立解释和分析文化消费行为。因此,不少学者依据新典消费者行为理论,综合运用三种基本要素—收入、价格及偏好来解释文化消费行为;(2)基于新消费理论的研究,认为商品是由许多特性组成,消费者通过商品蕴含不同特性组合以产生效用获得满足。在新消费理论中,消费者的选择就是在收入、产品价格和个人偏好条件下,依赖于他感知的产品特性或属性组合作出的;(3)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文化消费行为研究,先后提出了习惯形成、理性致瘾和消费中学习等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理论或称为文化资本理论来解释文化消费行为。

在各因素对文化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方面,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文化产品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呈现复杂性;(2)价格等消费成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较敏感;(3)文化消费随着教育水平、职业层次地位的上升而增加;(4)年龄、性别、家庭成员结构等人口统计变量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影响;(5)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属性对文化消费有影响;(6)地理因素,不同地域和城乡对文化消费也有影响。

心理学角度的文化消费研究,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类本质特征理论,马斯洛的消费需求层次理论和奥德费的消费需求梯度推进理论。

二、国内文化消费研究綜述

我国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到改革开放数年后,“文化消费”的概念才在1985年的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被正式明确提出。到1987年前后,文化消费成为消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在文化消费研究的早期,学者们较多使用“精神文化消费”的提法。如消费经济学的创始人尹世杰教授针对马克思把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首次提出消费力也可以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有的学者依照马克思对个人消费的理解,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或者是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这种文化生活需要或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对教育培训的消费需求、对娱乐休闲的消费需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较早时期,有学者倡导研究狭义的文化消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广义的文化消费概念,表述也渐趋一致。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消费产品来把握相关的文化消费的概念,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界定文化消费的一个角度。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对象,成为影响文化消费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文化消费的内容。有关文化消费的内容,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有不同的表述,范围宽窄也有所差异。一般按照消费品的表现形态、消费阶层、消费性质和消费方式等不同标准对文化消费进行分类,涉及居民在健身娱乐、教育、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大部分学者将文化消费的内容具体化为教育、绘画、雕塑、书法、影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及手工艺品,以及烹饪、中医保健、文物、出版、音像、休闲、娱乐等,广义的还包括健身、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

(三)文化消费规律。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

——从文化消费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文化消费具有较强的弹性。一般说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其弹性系数比较小,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文化消费的弹性系数则比较大。

——文化消费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增值、创新的过程,大部分物质性产品在其消费过程中,都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制约,而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則遵循边际效用递增规律。

——文化消费的主体必须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鉴赏力,文化消费的客体即文化消费品兼有无形性、共享性、耐用性、扩散性、平等性、倍增性、延伸性及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和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市场经济下文化消费内容的多样性是由文化消费的供给状况与需求状况决定的。从文化消费的供给来源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产品不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文化产品的领域不断拓宽,这些文化产品中除了满足人们受教育的基本需要的部分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属于益心、健身、娱乐、消遣性产品。

(四)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关于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文化功能特性、产业现状、关系结构、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等方面对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研究。

李明泉认为,由于“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成员的文化消费领域。”王克西以文化消费增长的原因和意义为起点,提出发展文化消费可以加快文化产业的进程,使之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林丕从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入手,揭示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的相互关系。邓安球研究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内在关系和规律后提出:“文化产业的产生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杜红琳提出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并提出建立良好循环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的理论性建议。林东生认为我国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良好趋势。文化消费增长和不断发展,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助推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消费不断升级,文化产业将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林中燕、郑大川、黄蕾以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探讨了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提出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深入分析闽台民间文化内涵、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建议。田苗苗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通过分析乔家大院的开发历程,总结其开发模式,提出通过整合地区资源,打造产业群聚效应,实现民俗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联动。

三、文化消费研究评价分析

通过以上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的综述,可看出文化消费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在国外除了经济学界对文化消费进行研究外,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也把文化消费列为研究重点。可见,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背景,因此本研究也拟采用文化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视角对文化消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

国内外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体现了微观特色,这是由文化消费活动的微观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国外经济学界关于文化消费研究更是采用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式。这种研究特点有利于切实掌握文化消费的真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但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五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不可能脱离规划、研发、生产、销售而独立存在,虽然文化消费是一种个性化的个人消费,但规划、研发、生产、销售绝不能脱离社会宏观大环境和政府的引导和规制,特别对于中国目前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言,从政府层面出发的宏观视角的引入也是必要的。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中性到肯定的过程。并且已认识到文化消费的过程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这预示着,未来文化消费绝不是被动的、静态的过程,它是文化产业链末端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可反向促进或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亚南.全国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供需协调检测——2012年应然增长和理想增长差距测算[M].文化艺术研究,2014.3.

[2]李明泉.提高文化产能拉动文化消费[N].四川日报,2009.3.31.

[3]王克西.关于发展文化消费的思考[M].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林丕.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M].新视野,2009.4.

[5]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M].消费经济,2007.3.

[6]杜红琳.文化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理论探析[M].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国内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