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经济学分析

2018-09-12 02:07张永雄王学力王亮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精准扶贫应用研究

张永雄 王学力 王亮明

[提要] 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策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在经济学视域下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精准扶贫的特点进行叙述,然后就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及经济学分析展开研究,再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资金使用及脱贫成效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精准扶贫工作应用性进行探究,提出具体策略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经济学分析;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被联合国认定为阻碍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之首。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对贫困问题的治理和解决,扶贫事业一直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同时始终开展的重要课题。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脱贫扶贫方式,精准扶贫能够凸显出很多的优越性。精准扶贫是我国经济展现出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状态。传统形式上的扶贫工作已经很难再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对扶贫工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精准扶贫应运而生,并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效果。精准扶贫从广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针对不同的扶贫因素,而采取的差异性干预方式进行的扶贫。通俗地讲,精准扶贫其实就是一种类似瞄准型的扶贫,是吸纳了将扶贫工作具体到认定贫困户的每一个点,进而发挥出精准扶贫的优势和特征,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精准扶贫概述

(一)精准扶贫内涵分析。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就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进而确定出真正的贫困人口,以贫困人口实际生活需求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中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些具体细节,不断调整扶贫政策,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并按照相应的扶贫制度给贫困人口带来一定的辅助支持,继而帮助其实现脱贫。

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动态扶贫的方式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经常应用到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精准扶贫的内涵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

1、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工作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实现对贫困现象的精准识别。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精准扶贫就是建立在对贫困模式实现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民主、透明合法的程序和手段实现对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的识别,准确地识别出谁才是真正的最贫困、最需要帮助和扶持的人群,进而使扶贫工作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实现对我国贫困问题的解决。

2、精准帮扶。在进行扶贫的过程中将通过精准扶贫识别出来的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其采取因地制宜的帮扶措施。精准帮扶一定要建立在对贫困原因进行精准判断的基础上,并分析原因采用合理的帮扶手段。

3、精准管理。精准管理一方面包括对所有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的相关信息的管理,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构建有进有出的贫困户档案,并实现立卡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实现对相关扶贫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将扶贫工作的扶贫进度、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内容实行全面的实时动态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杜绝假扶贫、挪用扶贫资金等腐败问题的出现。

4、精准考核。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项目主要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对扶贫部门实现的绩效考核;第二个层面是指对贫困户脱贫情况的考核。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考核能够更好地完善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在严抓管理的同时更好地关注了贫苦户的脱贫状况,继而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脱贫,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步伐。

(二)精准扶贫的特点。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主要参与的有市场主体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帮助贫困户掌握一种或者多种脱贫技能,实现自主脱贫,进而实现其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扶貧目标更加明确。精准扶贫将实施对象落实到每户、每人,村、户的人口素质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都被精准扶贫采集到相应的信息系统中,扶贫人口情况清晰可见,扶贫目标更加明确。

2、扶贫措施充分体现针对性。精准扶贫通过客观、科学地对扶贫户以及扶贫人口进行分析,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扶贫方式在工作上的盲目性,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筛选,有利于更好地展开精准扶贫工作。在充分分析了贫困户的信息之后,能够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扶贫计划,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3、扶贫管理更加精细化。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更好地将被帮扶者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更好的体现出来。从项目负责人到贫困户资金安排等一系列工作都直接落实到人身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政策优势,落实精准扶贫工作。

(三)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扶贫资金的具体来源可以分为财政扶贫以及金融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又分为中央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地方专项扶贫资金,金融扶贫是以国开行及农发行为主,精准发放扶贫贷款。首先,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布来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占比为60%,地方占比为40%。2017年中央以及地方财政的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达到1,400亿元,地方专项资金为860.95亿元,28个扶贫省市财政扶贫资金规模为540亿元;其次,从金融扶贫来看,农发行以及国开行依旧是金融扶贫的主力军。在2016~2020年期间,国开行官方网站新闻稿中提出的数据显示,将为脱贫工作提供1.5万亿元融资支持,据农发行官网新闻稿提供数据显示,预计将投放扶贫贷款3万亿元。

二、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精准扶贫其实更像一次特殊形式的经济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的内容有六个方面的精准,同时这六个精准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即:精准的扶贫对象、精准的扶贫项目安排、精准的扶贫资金分配、精准的扶贫措施到户、精准的工作管理人员、精准的脱贫成效考核。上述六个精准构建及关注扶贫的理论基础架构,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接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就精准的扶贫对象、精准的扶贫方式、精准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精准的脱贫成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精準扶贫对象分析。扶贫工作中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真正需求的扶贫对象,是决定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分析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根据统计局的数字,从我国当前的贫困人口数量来看,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依旧存在4,335万贫困人口,实现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和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我国至少要实现贫困人口数量呈现每年1,100万人的减少。

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分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新的帮扶贫困户进行准确的识别;另一方面涉及到贫困户的退出机制。信息不对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具体体现在贫困户对扶贫信息的了解方面,贫困户与扶贫干部之间沟通方面,以及扶贫对象和扶贫主体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占据着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优先掌握一些扶贫信息及更新情况,继而能够得到更多的扶贫机会;第二,利用非货币化形式针对一些贫困的收入进行计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扶贫干部是很难摸清具体情况的,这就无形的给扶贫工作来了困难;第三,尽管扶贫工作是政府主导,但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很多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参与了大量的企业,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对贫困户信息整合以及共享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精准扶贫方式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帮助贫困户及个人,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实现自给自足。传统的扶贫方式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长期传统的扶贫模式助长了贫困个人依赖政府及思想的萌生;另一方面很多的贫困户处于比较闭塞的环境中,对信息的感知并不灵敏。通过对扶贫者的分析可以得知,贫困者的贫困都是由于一些资源的匮乏造成的,但是不同的贫困户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实施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是解决贫困的主要方式,也是制定脱贫方案的重要依据。主要方案有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等多种方式。事实上,这些精准扶贫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弥补贫困者先天条件的不足。通过一些有效的扶贫方式来帮助贫困者在起点更加公平、资源配置更加丰富的条件中实现自我成长,并且通过培训来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的致富技能,完成自己脱贫,走向富裕。

(三)资金使用精准分析。精准扶贫中资金使用精准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扶贫资金的优化配置使用,也就是指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来实现最大的扶贫效果。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不仅要精打细算,同时要注重将其使用到“刀刃”上。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财政资金的减贫效益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状态。例如,据万得资讯统计分析,在2013年我国共投入602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带动了1,650万人口脱贫,平均每人投入3,647元;2016年中央和地方总共投入1,067亿元进行扶贫,但是却仅仅帮助了1,240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平均每人头要投入8,604元。

因此,要实现资金的精准使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扶贫工作相关干部不能够随意挪动扶贫资金或者将扶贫“资源”随意配置给并不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其次,要注重对贫困户推出机制的完善,从而有效地避免通过脱贫项目实现个人脱贫但仍占有扶贫资源的人,这种行为是对扶贫资源的严重浪费;最后,在日常的应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精准的资金使用和精准的项目安排,并推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解决精准扶贫工作的资金使用精准问题。通过以上的资金使用措施来实现脱贫资金的正确应用,发挥出脱贫资金的强大优势,来为更多的人提供扶贫资金,帮助其能够脱离贫困。

(四)脱贫成效精准分析。任何工作的成效是需要通过一定成效机制来体现的。科学、客观的成效评定标准能够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成效分析方式来帮助工作人员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脱贫成效进行分析需要对精准脱贫工作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精准扶贫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脱贫的成效,但是不能够通过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来判断精准扶贫工作的绩效。这种扶贫工作能够为贫困者实现长久的利用收益,并且这些收益是长期有效的。通过扶贫工作的展开能够有效降低贫困人口数量,而贫困人口的减少不但能够有效地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社会动荡,而且能够降低对社会摩擦的控制成本。通过扶贫能够使广大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条中,有利于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形成,继而促进我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精准脱贫进行脱贫成效考核工作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衡量脱贫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上,以及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表现的作用。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扶贫成效,有利于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更加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

三、精准扶贫应用研究

对精准扶贫进行应用研究能够在经济学视域下对其进行理论基础分析之后,更好地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增加精准扶贫工作的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实现扶贫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要实现准确、高效的甄别贫困户,实现扶贫方案的不断优化就要通过对精准扶贫进行应用性探究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精准扶贫的作用,实现工作效率与工作成绩的双重提升。

(一)准确掌握精准扶贫脱贫的最佳路径。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就是对扶贫对象的确定,这也是在进行扶贫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并充分的结合改革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各个部门扶贫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要建立具备可靠的数据来源、广泛的覆盖面积、系统的交流渠道以及规范的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扶贫工作精准甄别扶贫对象的当务之急。通过构建真实可信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力地增加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准确扶贫的有力支持。在准确确定了扶贫对象之后,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上。其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看病”的流程是相类似的,要想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好贫困问题,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够找到和扶贫对象贫困“病症”相对应的“药方”,就扶贫工作现阶段以来帮扶计划就是扶贫工作的有效药方。在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计划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注重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制定帮扶计划的过程中的真实体现;其次,将帮扶计划的工作重点放在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这两个重点上;最后,贫困者在帮扶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帮助计划要充分的。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教会贫困对象如何脱贫。

(二)不遗余力的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中,要深刻认识到“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第一原理。注重投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所在。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从而为精准扶贫创造强劲的动力,进而达成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加大扶贫投入的目标。例如,据万得资讯统计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能够得出,假定在2017~2020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100万人,那么在2018~2020年期间我国的扶贫资金投入是5,520亿元。其中,2018年预计投入资金为1,583亿元。

在现实工作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出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将不断强化政府财政扶贫投入作为政府工作重点来抓。构建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准扶贫需求相互一致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同时,要注重强化行业部门的投入机制,鼓励其将更多的资源投向贫困地区、贫困户以及贫困个人。当地政府要利用开放的办法来有效增加各个区域的扶贫协作工作,进而为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吸引更多的资源。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创新扶贫信贷投入机制。总而言之,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完善扶贫政策支持、吸引扶贫资源投入,实现扶贫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推动扶贫工作得到良好的落实。

(三)努力提升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要注重制定资源统筹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来实现资源的科学调配充分地发挥帮扶作用。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在统筹资源规划中的体现。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整合贫困地域资源优势以及闲置资源的利用,实现精准帮扶在资源上的丰富,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帮扶任务;另一方面要做好帮扶资源与帮扶对象和项目的准确对接工作,对不同的帮扶对象特殊的扶持需求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并预先安排相应的帮扶资源,尤其是那些帮扶效果良好的帮扶资源,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优化统筹、重点统筹。其次,要实现完善资金整合机制的构建,从而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对扶贫审批权力进行下放,支持地方建设地方性资金整合平台。最后,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要推行规划引导统筹、重点项目主导统筹、奖补资金引领统筹的方式,实现资金统筹方式的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的统筹,进而有效地增加扶贫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合理的资源统筹配置工作能够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体现。向市场要动力、要潜力、要活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工作作用的重点。注重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其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对扶贫资源进行集聚、整合以及利用,并使其能够融入到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中。从而有效实现对市场活力的激发,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扶贫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体制,特别是那些在边远贫困地区。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农村各种资源的充分流动,整合并聚集各种类型的扶贫资源。在整合完成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其次,要在精准扶贫中注重市场机制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入,吸引、鼓励、支持、帮助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创新创业人士加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效缓解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能够培养更多的专业化扶贫组织,实现专业技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提升扶贫工作效率;最后,要注重对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市场意识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市场经济一线锻炼以及建设市场大学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对扶贫工作人员市场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提升其应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将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事业的又一闪光点,促进了我国扶贫工作成效的大幅度提升。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对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在经济学视域下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基础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的内涵、重点以及难点,并对工作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展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真正地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找准扶贫对象,认真落实扶贫项目,严抓扶贫项目管理,注重扶贫成效提升,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策略来有效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绩。不仅如此,要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构建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制度,并实现多维度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地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为后续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实现其真正应用作用和价值的展现,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

[3]吴雄周,丁建军.精准扶贫: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嬗变: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贫调查[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汪三贵,刘未. “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

[5]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J].农村经济,2016(5).

[6]李春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

[7]黃水源.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贵州的贫困现象及经济学解读[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8]钱晓烨,蒋强,刘海月等.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4).

[9]唐莎,刘强.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精准扶贫对策与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沟县为例[J].农学学报,2016(12).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精准扶贫应用研究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