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018-09-12 02:07郭若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湖北

[提要] 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变量指标,利用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对2002~2016年期间湖北省17个地市州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且有扩大趋势,但扩大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和襄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则主要集中在鄂西北和鄂西南等边缘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发展呈现中心外围特征明显。

关键词:湖北;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北省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大省,伴随着“中部崛起”和“两圈两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近十年来经济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2017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万亿元,与15年前相比净增3.2万亿元,增长近8倍,全国排名由第14位上升为第7位,稳居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梯队。2017年湖北省GDP增速达7.8%,略高于全国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61,843.44元,居全国中部省份第一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757元,增长9.0%。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7年全省GDP、人均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总体发展趋势表现突出,这主要得益于2007年实施的“武汉城市圈”建设战略,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图1)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

(一)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近15年来,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1、“一主两副”增长显著,地区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湖北省各地区经济总量在空间上的变化,通过各地区GDP分别占全省GDP的比重来反映。如图2所示,可以将2002~2016年湖北省各地区GDP占全省份额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武汉市,其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历年GDP占全省比重达30%以上,2015年达到最高值36.91%,2009~2011年略有下降,但2005年以后其比重一直高于34%,经济总量一城独大现象明显。在2002~2016年15年间武汉市GDP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30%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36%,随后经历了2009~2011年3年暂下降,2012年以后其比重重新徘徊在36%以上。

第二个层次为襄阳和宜昌,从2002~2016年两市GDP比重均维持在10.51%左右水平发展。由此可见,武汉、襄阳和宜昌三个城市的GDP总和在15年间一直占据湖北省经济总量50%以上,“一主两副”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明显。

第三个层次为剩下14个地区城市,各地GDP比重15年来均未超过8%以上,其中比重最低的位神农架林区,15年平均值不足0.08%。

由图2可以看出,2002~2016年15年间湖北省17个地市州GDP占全省份额比重整体上变化不大,处于相对平稳状态,经济发展的重心仍然以武汉、襄阳和宜昌“两主一副”的城市带动。在空间上,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并没有发生转移,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继续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化趋势。(图2)

2、人均收入总体变化明显。用湖北省人均GDP反映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如图3所示。(图3)

从总体上看,2002~2016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人均收入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单调上升趋势,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在绝对量排名上几乎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武汉市人均GDP长期独占鳌头,一直保持着明显超高的增长水平和速度,由2002年的人均不足2万元上升至2016年的11.2万元。恩施自治州的人均收入情况则不同,由15年前的人均3,414元增长到2016年的22,113元,这样的人均GDP水平刚好和武汉市15年前持平。由此可见,在绝对量上地区间人均GDP差距极大,经济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从个体来看,湖北省最高地区人均GDP与对最低地区人均GDP比值从2002年的5.7倍缓慢缩减至2016年的5.1倍,人均GDP水平差异在相对量上仍然存在,且继续维持在较高的差异水平,但是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扭转。

将2002~2016年湖北省各地区GDP总量除以总人口数进行排序,得出15年间湖北省各地区人均GDP总量排序图,如图4所示。(图4)

从图4可以看出,首先,武汉市人均GDP总量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以人均GDP值为56,041元,牢牢稳居全省第一宝座,而且遥遥领先其他地市州,高于位列第二的宜昌市34,176元,是第二名的1.4倍;其次,武汉市15年间人均GDP总量比排名最后四位的荆州、神农架、黄冈和恩施自治州总和略高,是排名最后的恩施5.8倍,也即意味着2002~2016年以来,武汉市人均GDP平均每年都是恩施的5.8倍,充分表明湖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差异之大是长期存在的现象;最后,湖北省经济水平较高、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武汉为中心的“8+1”鄂东城市圈区域,基本属于鄂东地区和鄂中地区。而如恩施、神农架、十堰等以“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为主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普遍偏低。

通过计算2002~2016年15年间湖北省17个地市州各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并绘制图5。从人均GDP增长速度上看,总体上15年间湖北省各地区人均GDP增长水平基本一致,年均增速平均值为14.59%,以年均增速为16.49%的宜昌增长最快,高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而武汉市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4.16%,略低于全省平均值0.43%,排名第十,排在武汉市前面的9个地区中有仙桃、咸宁、潜江和鄂州4个地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另外黄冈、天门、黄石和孝感4个“武汉城市圈”地区排在武汉市后面分别排名第十一名至十七名。这说明经过“十二五”期间五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地区内部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向均衡化。增长速度最慢的为孝感,年均增速仅为12.68%,低于平均值近2%。增速最高宜昌与增速最低的孝感之间相差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荆州、荆门发展速度和经济基础较低,黄石和孝感等地由于尚处在传统老工业战略调整期,发展速度较慢。从图中可以推测,未来以“武汉城市圈”为首的鄂东经济发达区经济会进一步高速增长,而以“文化生态旅游圈”为主的鄂西经济缓慢地区则会开启新的增长动力,但是在此15年间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增速差异将长期存在。(图5)

(二)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6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之间经济发展差异仍然较为显著。总体上看,各地区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项经济指标,武汉市在各项指标上排名均为第一,宜昌和襄阳在此七项指标上排名紧随其后,分类第二、第三或第四,由此不难看出湖北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主二副”的“中心—外围”理论发展态势明显。第一,从各地区GDP总量角度看,武汉、宜昌和襄阳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超过了全省经济总量的59.81%,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还多,超过了剩下14个地市州经济总量之和,足以说明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仍然存在两极化现象;第二,从各地区的人均GDP量上看,人均GDP值最高的武汉是最低的恩施自治州的5.07倍,这一比值相较于五年前3.76倍,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两极化趋势明显。不过鄂东、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内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却在缩小,但是两大圈层之间的差异却在扩大,再次表明湖北省地区间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化趋势;第三,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一的武汉是排名第二襄阳的1.88倍,是最后一名神农架林区的1,722倍,此等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相当惊人,比五年前的1,374倍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差异两极化进一步严重。

另外,在工业总值上各地区之间相差级别较大。武汉市工业总产值为13,292.17亿元,是全省唯一上万亿元地区,属第一梯队;襄阳和宜昌分别为6,345.63亿元和6,219.06亿元,排名第二和第三,隶属第二梯队;排名第四的荆门至第十三的仙桃,隶属于第三梯队,其工业总产值介于1,000亿~3,300亿元之间;剩下的隶属于第四梯队,其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下,如鄂州、恩施和神农架三个地区。四个梯队之间工业总产值跨度很大,可见,湖北省地区间工业经济水平发展极度不均衡,经济差异相差甚远。(表1)

由表1可简单计算出2016年湖北省全省人均GDP为51,299元,再将此均值与各地区人均GDP进行比较,于是可将全省17个地市州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武汉市,其人均GDP是全省人均GDP的219%;第二层次为比值在100%~200%之间,主要包含宜昌(176%)、鄂州(147%)、襄阳(128%)、潜江(123%)、仙桃(110%)、黄石(103%)和荆门(102%)7个城市,其中有4个属于“武汉城市圈”,3个属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第三层次比例值为50%~100%之间,分别为咸宁(86%)、十堰(82%)、随州(76%)、天门(71%)、孝感(63%)、荆州(59%)、神农架(59%)、黄冈(53%)8个城市,分别属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区人均GDP比重占全省人均GDP比值小于50%的只有恩施州(43%),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第四层次。

在表1中七项经济指标体系中均位于前四名的地区,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位列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8个城市中,武汉、宜昌和襄阳三地均出现了七次,除宜昌人均GDP排名第四,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分别为前三名。再次表明“两主一副”三大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第二,在表1中七项经济指标体系里位于第五名至第九名的地区中,黄石和荆门各出现7次,孝感和荆州均出现6次,黄冈出现5次,十堰出现4次,鄂州和咸宁各出现2次,只出现1次的是仙桃和天门;第三,天门、随州、恩施州和神农架4个地区在各项指标排名中均处在第十名以后,且该4个城市都在鄂州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指标排名前九、且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鄂东与鄂中地区,处在鄂东地区排名前九的出现频率更高,表明湖北省经济重心仍然主要集中在鄂东地区。

三、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差异变化

(一)各地区经济差异测算。根据2003~2017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分别测算出在此期间15年湖北省17个地区人均GDP(元)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等7个变量值,如表2所示。(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2~2016年湖北省各地区历年人均GDP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总体上同步稳定上升,15年间人均GDP平均值由7,785.36元增加到51,299.06元,扩大了6.59倍,显示了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更直观的观测各地区经济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绘制了湖北省2002~2016年人均GDP的极差、标准差柱状图和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的折线图,如图6所示。(图6)

(二)各地区经济差异测算结果分析

1、绝对差异分析。根据对表2和图6绝对差异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且这种差距的增长呈现逐年扩大趋势。湖北省17个地市州人均GDP的极差值由2002年的16,020元扩大到2016年的90,189元,最富裕的城市是最贫困城市的5.63倍,平均每年极差值扩大0.38倍;历年人均GDP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69倍,平均每年扩大0.39倍。表明湖北省各个地区中最富裕地区与最贫困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其次,2002~2016年,极差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M”型趋势。具体表现为:(1)2002~2007年前6年期间,极差增长率由2002年的10%逐步扩大至2007年的26%,为15年间的最高增长率;(2)2008~2009年,極差增长率突然跌至2008年的9%,再到2009年的7%;(3)2010~2015年,此两年间极差增长率恢复至20%~26%,重回历史最高点;由2012年的历史最低点4%上升至2014年的7%,2015年又继续下跌至5%。表明湖北省17个地市州在此15年间各地区人均GDP极差值增长的速度呈现缓慢扩大趋势。最后,2002~2016年湖北省17个城市的人均GDP标准差也在扩大,表明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且差异扩大的速度在逐年增大。各地人均GDP标准差由2002年的3,751.58元增长到2016年的24,187.13元,扩大了6.45倍,平均每年扩大0.43倍,说明17个城市间经济绝对差异较为显著。

2、相对差异分析。通过表2和图5可以分析湖北省17个地区间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情况。总体上看,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但有的年份差异有所缩小,即呈现先升后降的倒“V”型增长趋势。第一,从极值差率上分析。2002~2016年湖北省17个城市人均GDP极值差率总体上表现为逐步扩大趋势,呈现出波浪形缓慢增长趋势。极值差率由2002年的5.69逐步扩大至2008年的7.46,为历年最高值。随后出现拐点,进入逐步下降阶段,到2016年极值差率减小为5.08,在此15年间各地经济相对差异呈现波浪型增长趋势;第二,从变异系数上分析,2002~2016年湖北省17个城市人均GDP变异系数与极值差率图形总体上走势基本相似,都表现出各地经济相对差异呈现波浪形增长趋势。变异系数由2002年的0.48上升至2006年的0.55,2007年出现下降,为0.45,此为15年间的历史最低点。2008~2009年上升至0.57,为历史最高点。2010~2016年7年间开始缓慢下降,由0.56逐步下降至0.47。但整体上看,2002~2016年的变异系数呈现波浪起伏性走势,2016年的变异系数0.47和2002年的0.48几乎持平,未来湖北省17个地区间变异系数如何变化不得而知。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先对湖北省近十几年来总体经济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梳理,然后通过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不同地区各项经济数据从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时空演变定量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研究尺度有关。以17个地市州为研究尺度,各地区间经济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增长较慢,但是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为尺度的两个区域层次间经济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且扩大趋势增长速度较快,而区域内部之间经济差异没有扩大趋势;第二,2002~2016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02~2007年,湖北省17个城市之间区域经济空间上差异程度不断扩大,2007年以后各地区经济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第三,以武汉、宜昌和襄阳为主的三大城市是湖北经济发展领头羊,“一主二副”的中心与外围差异以2007年为分界点,在空间上经济差异先后呈现先增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是两极化趋势仍存在且较为显著。

综上,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使国家战略或省级等地方发展规划策略能有机结合各地区经济差异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尽量发挥各地特长,保证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切记造成发展“马太效用”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化;二是强化“两江一带”互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长江和汉江经济带战略建设对相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作用,发展多层次多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三是培育和扩大外围经济带,两个经济圈层外圍的城市不仅需要与中心城市的经济互动,也需要积极与周边省份其他相邻城市的互动,加强在人力、物流、资金和信息等全方位经济互动。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以行政级别来划分经济地区在数据分析时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惯性结论,对各地区经济差异指标应进行分层分析和进一步分解会更有利于微观层面客观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晓燕,安月平,李秋丽等.基于空间Markov模型的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1994-2012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0(1).

[2]王毅,陆玉麒,丁正山等.基于PDI指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成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1).

[3]郭若艺,罗晶晶.湖北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8.50(32).

[4]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0).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