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浩
[提要] 笔者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云岩区“创想+联合工坊”、益佰制药、金关电子商务产业园、市西滨河商业街等地了解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云岩区;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1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82.98亿元增至689.9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9,691元,已突破1万美元。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云岩区已经进入经济发达初期阶段,正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固定资产投资从220.03亿元增至371.29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6.02亿元增至161.6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5亿元增至32.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8.8亿元增至341.69亿元。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1~2016年,第一产业因城区发展的天然限制,增加值仅从0.4亿元增至0.55亿元;第二产业因传统工业企业逐步外迁,增加值从157.72亿元下降至129.14亿元;第三产业因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增加值从224.86亿元增至560.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从0.11∶41.18∶58.71优化提升至0.08∶18.72∶81.20,第二产业减少22.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2.4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云岩区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以精细化、优质化的服务业满足与省会城市核心区功能相适应的服务需求。年税收上亿元的楼宇21栋,年产值(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年税收46.48亿元。2011~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从36.54亿元增至114.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54%提升至16.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从4.89亿元增至39.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从41.89亿元增至109.5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从8.47亿元增至46.67亿元。旅游总收入始终保持全省第一,2016年达到418.41亿元。
(四)新兴业态逐步形成。2016年,完成大数据产业产值122亿元,同比增长28%;从事大数据产业的企业203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5家;呼叫中心坐席已投入运营8,426席;大数据产业吸纳就业1.3万人,人才8,000余人。成功打造了以黔金所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与世界500强思爱普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推行“移动互联网+社区生活服务”商业模式,打造“社区1+1”电商平台,已实现27个社区和黔灵镇全覆盖。在贵州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录入电商企业626家,2016年完成电商网络零售额4.5亿元。
(一)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低端化。云岩区的服务业大而不强、分布较散、层次较低、结构不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2016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35%,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占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21%;二是个体经营户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少。全区个体经营户有6万多户,但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只有392家,其中重点服务业企业154家;三是一环路以内服务业分布多、一环路以外分布少。一环路以内限额以上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比重超过70%;一环路以内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数占全区的比重超过85%。
(二)经济调控能力不强,产业无序化。一是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弱。云岩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产业经济因人聚城兴而自发形成,商业布局缺乏系统规划,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产业链条不完备。二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弱。云岩区现有国有经济以贵阳供电、贵州燃气等公益性行业企业为主,对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不明显;区属国有经济企业处于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有限。三是支撑发展的财政能力弱。云岩区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支出需求与日俱增,而人均财政支出却在全省处于挂末位置。区级财力仅能保基本、保民生、保运转,用于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十分紧缺。四是服务发展的主体作用弱。自2012年贵阳市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云岩区原有的街道办事处改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弱化了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社区辖区内的企业大多处于无人服务的状态。
(三)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单一化。云岩区人均用地指标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目前可开发用地20.91km2,其中存量用地7.2km2,主要分布在西线、北线片区;增量用地13.71km2,主要是西線片区内的国有工矿企业用地以及老城区城市更新改造用地,难以对现有低效用地实施二次开发,很难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云岩区缺乏创新要素,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性特色品牌不足。企业缺少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储备体系,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操盘手”。
(四)重大政策支撑不足,产业迁出远远快于成长。云岩区唯一的省级产业园区,还未形成聚集发展效应。云岩区多年以来所坚持的总部经济、楼宇战略,尚未形成良性发展体系。云岩区周边的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对云岩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虹吸效应”,仅2014~2015年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户、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6户、科技企业3户。由于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给引进、培育大数据、大健康等引领性产业项目带来巨大困难,仍没有形成支柱性的企业。
(一)强化战略支撑,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应率先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把云岩区培育成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打造为全省大数据综合应用核心区。应挖掘教育、医疗等民生数据,率先开展“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医疗”等项目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应用,打造全省大数据民生应用第一区。应打造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核心区,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就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贡献大的项目予以支持。引领中心城区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上实现创新、转型、升级,促进各区域差异化、互补化发展。
(二)强化载体支撑,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1)打造交通指向型经济。以轨道交通建设和中环路开通为契机,发挥云岩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地铁经济带和中环路经济带;(2)打造园区指向型经济。充分用好云岩区产业园区发展平台,加快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动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发展;(3)打造扶贫指向型经济。云岩区应跳出农业做农业,跳出扶贫做扶贫,培育扶贫产业总部经济。引导扶贫产业企业到云岩区成立总部、设立展示窗口,聚集生态农业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产业配套服务企业,聚合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资源,打造贵州脱贫攻坚产业聚集发展基地暨生态农业硅谷,引导全省扶贫产业纵向整合、横向联合,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抱团打拼、“出山下海”,助推全省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三)强化要素支撑,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引导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向云岩区聚集,整合资源打造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1)注重策略性,采取外部引入直接追赶。对于目前全省乃至全国现阶段尚难以掌握的技术,为避免延误产业发展时机,要大胆引进,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加以开发利用。不断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发展路线,及时填补技术短板,促进产业快速发展;(2)注重前瞻性,推动自主创新夯实根基。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化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专项工程。
(四)深化體制机制改革,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探索设立现代化建设基金。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率先基本现代化试验区建设的需要,设立现代化建设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云岩等率先发展区县发展现代产业,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营改增”过渡期间的税收分成比例。按照现代化发展方向,从税收分成机制上鼓励云岩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云岩区对现代产业的扶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发挥区属平台公司的风投作用。支持区属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允许平台公司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撬动云岩区经济发展。发挥社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智君.习近平的产业经济思想及其显著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7(2).
[2]沈艳.“互联网+产业经济”下新业态的创造性变革[J].商业经济研究,2017(3).
[3]李争粉.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产业生态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