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娟 荣 阳
(1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
外伤、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均可引起髋关节骨折和脱位,但外伤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1-2],以往许多患者均常规进行X线片检查,但是对于许多复杂的髋关节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碎片的形成以及位置等较难把握,还是要通过CT检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主要比较X线片与CT检查在髋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以更好的提高术前诊断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检查的髋关节骨折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直视下确诊,随机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其中X线组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7.2±6.3)岁,体质量48~95 kg。致伤原因:车祸伤52例,摔跌伤20例,坠落伤8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伤32例,右侧伤4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2 h,平均24 h。CT组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8.8±5.8)岁,体质量45~90 kg。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摔跌伤18例,坠落伤1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伤30例,右侧伤5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2 h,平均24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X线组在患者入院后使用GE VARiAN 500 mA X线平片机对患者的骨盆进行正位摄片、前后位、内外斜位片。CT组使用日本东芝AUKI ET螺旋CT扫描机进行,其层距和层厚为5 mm,螺距为2~5 mm,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对其髓前上峪至坐骨结节范围进行重点扫描。比较二者漏诊与误诊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线组骨折漏诊率为27.5%,关节内骨碎片漏诊率为37.5%,关节内骨碎片误诊率为2.5%;CT组骨折漏诊率仅为5.0%,关节内骨碎片漏诊率仅为2.5%,关节内骨碎片误诊率仅为2.5%,CT组骨折漏诊率、关节内骨碎片漏诊率均显著低于X线组(P<0.05),两组关节内骨碎片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漏诊与误诊情况比较
髋关节(hip joint)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杵臼关节,髋臼内仅月状面被覆关节软骨,髋臼窝内充满脂肪,又称为Haversian腺,可随关节内压的增减而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压的平衡,髋臼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碎骨片易分离移位,可造成髋关节不稳,在患者转运的过程中进一步促使骨折碎片游离致使X线片判断困难,CT的扫描可清晰显示碎片位置及形态[3]。X线片是一种复合的平面图像,以致大部分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组织相互重叠,空间感较差,难以对解剖结构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描述[4]。如遭受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男性患者,平片显示耻骨支、骶骨和右股骨多发骨折,但X线片在髋关节尤其是髋臼骨折累计股骨头的患者中,因组织损伤后的水肿,使得X线片对于髋臼前后缘骨折以及碎骨片的存在与移位情况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股骨头后脱位的漏诊。CT能够准确获得骶髂部、骼骨翼、髋臼顶、关节面、关节间隙以及股骨头等的清晰影像资料,在显示骨折的准确位置、移位情况、数目及大小,甚至关节内骨折、血肿、软组织嵌顿及骼骼关节损害与X线平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5]。
如果嵌入的关节内碎骨片不能及时发现与清除,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股骨头头缺血坏死率、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所以CT能清晰准确地显示髋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这一点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方案与预后[6]。本研究中CT组对于关节内骨碎片漏诊率仅占2.5%,显著低于X线片组的37.5%,普通X线平片检查髋臼骨折除摄骨盆前后位外,还需加摄闭孔斜位和骼骨斜位两个斜位,但往往特殊体位患者不易搬动,而影响拍片效果,另外髋部组织较厚,股骨头、肠道气体及骶骨等重叠影干扰亦影响效果,对于轻微单纯前后壁及中心性骨折,X线平片很难发现[7]。本组中对于骨折的漏诊,X线片漏诊率达到27.5%,显著高于CT组的5.0%。右侧耻骨支骨折和骶粗隆骨折,骸骨骨折在CT片上更容易辨认,CT检查还能对于髋关节脱位常常合并股骨头圆韧带的撕裂骨折产生小骨片都能清楚显示扫描图像,还能清楚显示股骨头前脱位、后脱位情况,以及关节囊积气、积血提示关节囊的损伤。所以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CT检查与X线片相比,在髋关节骨折的诊断率以及对于关节内的碎骨片的定位方面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复杂性髋关节骨折诊断的首选措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