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引路,积累方法

2018-09-11 03:20王桂枝
新课程·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灰水碳酸钠氢氧化钠

王桂枝

第一步,物质的鉴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P58课后习题)怎样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要求:用两种方法)

首先分析两种物质的共性与个性(结构上都含OH-,属于碱溶液,但阳离子不同),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分组实验。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形成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方案一:取等量的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塑料软管吹气(通入二氧化碳)。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浑浊,原溶液是石灰水,另一种溶液则为NaOH溶液。方案二:取等量的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浑浊,原溶液是石灰水,另一种溶液则为NaOH溶液。为了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写出方案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明确特征离子对:Ca2++CO32-=CaCO3↓。学生在答题时表现出的问题:语言表述不准确,前后矛盾,不明确鉴别题解答方法。如:“取石灰水和NaOH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塑料软管吹气。其中一支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的是石灰水,另一种溶液则为NaOH溶液”。

在鉴别过程中新问题出现了,教师出示方案一中两支试管,根据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断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了反应,而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是否反应不得而知?新情景出现了,新问题提出了,学生急不可耐地去设计方案。此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先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联系旧知识,回忆“探究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实验”,从反应物状态分析:二氧化碳是气体,若发生反应,气体被消耗引起气压变化来设计;从检验生成物来设计,若发生反应则生成碳酸钠,只要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检验碳酸钠,有的加酸溶液(稀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是产生气泡),有的加碱溶液(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现象是生成沉淀),有的加盐溶液(氯化钙溶液)Na2CO3+CaCl2=CaCO3↓+2NaCl(现象是生成沉淀),也有用指示剂的(酚酞),我未对此方案做评价,而是做了个对比实验:分别在NaOH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结果都变红,显然它们都显碱性。我事先有预设,准备了学生可能想到的药品,学生能够按自己方案进行实验。对从气压方面设计的同学,我提出了质疑:二氧化碳被消耗引起气压减小,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还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呢?有学生提出做对比实验,取两个塑软瓶装满二氧化碳,一支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支瓶装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的水,拧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瓶子变瘪的程度。

第二步,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梅力发现了新问题: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有一些白色物质,他由NaOH密封保存联想到NaOH可能变质,想知道白色物质是什么?新问题再次出现了,而一节课时间已到,我不得不临时调课,让学生继续探究。为了探究活动有目的,教师的指导是必需的。NaOH要密封保存,敞口或久置会变质,如何证明NaOH已经变质?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对于第一问学生并不棘手,难点在第二问,部分变质就是既要证明含碳酸钠,又要证明含氢氧化钠,并且第一步实验后不能给第二步产生影响,比如:将白色物质加少量的水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含有碳酸钠。由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反应,滴加稀盐酸后氢氧化钠已经不存在,无法证明,方案不可行。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OH+HCl=NaCl+H2O

学生从老师的讲解中悟出方法,自己分析用碱溶液(石灰水)、盐溶液(氯化钙、硝酸钡),并对两方案进行评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加入石灰水后,不僅生成了氢氧化钠,而且石灰水也显碱性,同样无法证明原白色粉末中氢氧化钠的存在,方案不可行。

Na2CO3+CaCl2=CaCO3↓+2NaCl

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碳酸钙是沉淀,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对第二步验证氢氧化钠不会产生影响。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呢?容易想到的是滴加酚酞或利用特征离子对:

Cu2++OH-=Cu(OH)2↓(蓝色沉淀)

Fe3++OH-=Fe(OH)3↓(红褐色沉淀)加入硫酸铜和氯化铁溶液都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此方案可行。

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创设情景恰当,紧扣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再难的问题也能水到渠成。探究要有目的性,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搞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发散思维,让知识内化为能力。学生也容易得出初中化学设计探究性实验常用的两种方法:一是从气压方面设计,注意容器要密闭;二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对比实验。

第三步,物质的除杂

若我们探究出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如何将变质的部分除去?在这样的情景中新问题再次产生。教师指导:化学方法除杂的原则,一是所用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玉石俱焚);二是不能产生新的杂质(不引狼入室);三是操作简单,廉价无污染。学生用酸溶液、碱溶液和盐溶液,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对方案逐一进行评价。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OH+HCl=NaCl+H2O加稀盐酸不仅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且引入新杂质氯化钠,方案不可行。可让学生自行分析加入碱溶液和盐溶液。

Na2CO3+CaCl2=CaCO3↓+2NaCl

加氯化钙溶液也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方案不可行。只能加适量的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强调石灰水要适量)

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心服口服;借助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理性分析。整个教学渗透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即使有部分学生对方案不理解,但或多或少会书写几个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教学,既夯实了基础,又提炼了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石灰水碳酸钠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树木为啥穿“白衣”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碳酸钠制备单晶硅绒面的研究
ADC发泡剂尾渣回收碳酸钠的工艺研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过程热效应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