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
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现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以此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数学学科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事实也证明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和网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信息技术教学同样也不是适应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特征,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如何实现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数学学科;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要看其是否能够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种问题,还有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将数学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下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全新教学局面
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将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要明确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要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并熟悉课件制作和设计的方式,真正有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式[1]。比如,在“四边形”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由于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某些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无法有效感受这些图形,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有效融合,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长方形的物体,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侧面实际上都是长方形,之后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将各个物体保留一个侧面,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平面图形有效展示在学生面前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
二、挖掘信息技术资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就有着较为抽象的特征,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其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可能较难理解和接受,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2]。教师可以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现实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展示两次分西瓜的图片,第一次展示两个西瓜,再将两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请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展示一个西瓜,再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请问每份有几个?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平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时,非常流畅,但真正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加强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其形象的表现力,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看见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展现在课堂中,从而有效拉近实际生活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实际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3]。比如,在“认识整时”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模拟一小时和一分钟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一小时=60分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端正信息技术应用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本身有着多种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找出适用信息技术的关键点,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4]。比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信息进行闪烁,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进行转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各种方式进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学会直观地认识角,并学会应用各种方式来比较角的大小,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浪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2):144.
[2]马怡平.“智美课堂”的探究:采用预学案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益[J].知音励志,2017(4):162-163.
[3]曾梅.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路探析[J].考试周刊,2015(70):70.
[4]李兴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14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