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宏杰(北京海淀)
曾国藩在北京做官,正常情况下是收不抵支的。这也是清代京官的普遍情况。
那么,当时官员们在北京苦熬苦度,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到外地去做地方官,一做地方官就发财了,因为地方官主掌了一个地方的财政税收权,而且在古代传统社会没有今天的审计局、监督局这样的机构,没有一个严格的会计制度,所以地方官在地方上的税收是有非常大的弹性的。好比说朝廷规定税收的幅度是10%,到地方官这有可能变成20%,有可能变成40%,有可能变成50%。所以做了地方官,想发财确实是易如反掌。
曾国藩离开北京之后,带兵打了几年仗,咸丰十年,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当上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一个非常大的地方官,清代这个两江包含了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的军政大事,都由曾国藩一个人来管,他的品级也达到了一品,可以说位极人臣。
这么高的地位,曾国藩的收入是多少呢?名义上的收入,就是朝廷规定当中的收入,说起来也是令人难以置信:年收入是155两,就是比他做京官的时候仅仅高出30两。
当然在清代的时候,总督一级的官员可以做到工资基本不动,这155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他们最主要的、名正言顺的收入,是从雍正时期起朝廷给他们特批的“养廉银”。
这是雍正皇帝考虑到地方官员的开支非常大,这么点工资根本不够花,所以有针对性地给各个省的总督、巡抚每个人批一笔“养廉银”。各省长官的数量不一样,两江总督因为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养廉银的数额也比较高,数额是18000两白银,合300多万人民币。
这样算的话,曾国藩的收入就天翻地覆了,跟原来就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事实上,这还不是曾国藩这样一个省级官员收入的全部,这仍然是他收入的一个小头,他收入的大头是什么呢?陋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灰色收入。
陋规大概能有多少呢?研究清代俸禄制度的张仲礼先生说,中华帝国督抚级的官员,平均陋规一年是18万两白银,也就是3000多万元人民币。要是这样说的话,那曾国藩肯定是整个大清王朝最有钱的人之一了。
那么,做了两江总督之后曾国藩的生活水平变得怎么样呢?是不是比在北京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变化?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生活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首先从穿着上来讲,曾国藩就不再花钱买官服了,因为他在北京的时候,他要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上级,为了表示礼貌和尊敬,他必须得穿戴得特别符合体统。但是在“两江”,他是当地最大的官员,周围都是他的下属,他就没有必要穿得特别正式和严肃。曾国藩有一个幕僚叫赵烈文,赵烈文在他的日记当中记载,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他“不过练帛,冠靴敝旧”,就是说曾国藩穿的衣服,料子非常普通,而且这个帽子和鞋子都非常旧了。
赵烈文的记载,可以在外国人的记载当中得到印证。同治二年,有一个外国人叫戈登,就是率领洋枪队帮助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那个英国人,有事到两江总督的衙门跟曾国藩见面,他在资料中记载,说他见到的堂堂的两江总督,穿得非常陈旧,衣服打皱,而且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非常不修边幅,曾国藩的穿衣水平,较他京官时期,下降了一大截。
在生活水平方面。曾国藩较京官时期也没有什么上升。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年纪非常大,一个又年龄很小,人手根本不够用,曾国藩要求家里的儿媳妇、女儿都要下地干活,参与家庭劳动,而且还给她们制定了一个课程表。这个课程表,在曾国藩的日记当中有记载:每天吃完早饭,他的女儿、儿媳,要做小菜,腌咸菜,做酒浆,这叫食事;上午要织布,纺棉花,下午要做衣服,晚上要做鞋,一天到晚不让她们歇着。在南京城的两江总督府内,每到晚上就点起油灯,油灯一边是他的夫人,率领儿媳女儿在那儿做鞋,一边是曾国藩在那儿批阅公文,我感觉这样一幅场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人的一个场景。
所以曾国藩在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是比较清廉的。
那么他收不收礼呢?曾国藩也收礼。因为过去在官场上,下级给上级送礼是一个常态,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三节两寿的时候,每个官员的下属都会给他送礼,这是官场的一个规矩,这种送礼一方面当然是一种经济来往,同时也是一种感情上的沟通。
曾国藩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在很多地方注意和光同尘,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包容别人,不要把自己弄得特别的孤立,特别与众不同,所以在处理送礼问题上,他不想做得特别不近人情。所以他也收礼,但收礼他不全收,一般只收一样东西,就是他会从下属送他的东西当中挑一样收下来,象征性地收一下。比如咸丰十一年,湘军一个名将叫鲍超到安庆给曾国藩过生日,给曾国藩带了16车的礼物,曾国藩在日记当中记载说,鲍超“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就是说,曾国藩就挑一个最不起眼的小花帽收下了。
通过曾国藩的书信,我们起码判断他还收了一个叫容闳的美籍华人送给他的礼物。容闳是晚晴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写过《西学东渐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留美高材生,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在同治四年的时候给了他六万八千两白银,让他到美国去采购机器,回国建立工厂、兴办企业。在那个时代,拿那么大一笔银子到外国去采购机器是一个肥缺,所以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容闳回来之后肯定要到曾国藩家拜访,而且要送一点礼物。
容闳到曾国藩家的时候,曾国藩正好出差在外,他知道容闳肯定要拜访,就写信给他留在家里的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就是说,容闳送礼的时候你掂量一下,如果这个礼物价值不到二十两白银,咱们就收下;要超过二十两,就退还掉。所以通过这则书信记载,我们可以判断曾国藩收礼有一个价格线,就是二十两白银,相当于今天4000块钱:这个东西不超过4000块钱我们可以收下,超过4000块钱就给他退回去。以上是曾国藩做地方官比较清廉的一面。
实际上,曾国藩身上也有他不太清廉的一面。比如说曾国藩在做两江总督的时候,他也要大吃大喝。有一次曾国藩到苏州去检阅军队,他经常通过书信把自己的行踪告诉留守老家的儿子曾纪泽,通过这些书信,可以发现曾国藩在苏州除了阅了几次兵,主要就是请客吃饭,他的那些下属轮流请他吃饭、喝酒、听戏,到最后两天,他再回请大家,这个是当时清代晚晴官场上的痼习,曾国藩也不能免俗。
同时,曾国藩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每年都要给他认识的京官送炭敬。我们知道,他在做京官的时候也收过地方官的很多炭敬,他做地方官也不忘这些京官,每年给每个人大概送十来两白银做炭敬,因为他认识的人很多,所以每年都要花掉几千两白银。
曾国藩在同治七年的时候,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需要进北京面见慈禧太后。过去地方官要到北京,离开北京的时候,要送给他认识的每一个官员一笔钱叫别敬。所以曾国藩在离开南京到北京的时候,身上就带了一张两万两的银票,这张银票主要就是用于送别敬。后来离开北京的时候,曾国藩算了一下,他在北京一共送出了14000两白银的别敬。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