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中洪
【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设问题 动态生成 探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1.037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上,学生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在这种情势下,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而变得丰富多彩。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对学生而言,是把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要”,是学生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二、创设情景,促探究内容动态生成
(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促探究资源动态生成
数学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但内容的呈现需教师精心设计,力求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这对学生而言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搜集或捕捉信息,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生成,为学生的研究铺路搭桥。
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为了使学生探究的素材在学生的活动中自然生成,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情景:顺手拿起一根粗细不匀的木棍问“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这根木棍会在老师的手指上停留下来?”学生在疑惑片刻后很快做出了肯定的答复“当木棍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情况下,木棍会在老师的手指上停留下来。”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验证并板书了这个结论,使学生初步感知等式的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天平的称重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等式“20+30=50与20+x=100”当学生一步步理解“左边=右边”这一数学理念时,我抓住时机递进知识,“这样的式子就是等式,谁能总结一下等式的意义?你还能举几个等式的例子吗?”大量的探究素材就这样自然生成了。
(二)捕捉过程资源,促课堂锦上添花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中山公园原来有30条小船,每天收入45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再增加25条小船,每天可以收入多少元?学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当然其中也不乏错误的解法,有的学生把一天的收入分为两块,先算出25条小船的总收入,再加上原来30条小船的收入,有的学生先算出小船的数量,再计算小船的总收入,有的学生用倍比法或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把数量“450元”错误地理解为一条船一天的收入,从而出现了先求总量的错误理解。
面对学生因思维的差异生成的这些学习资源,我没有急于转向,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而有意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引导、激励,把辩论不断引向深入,孩子们在争执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与顿悟,这不仅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以“做”促思,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力争使问题让學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数学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去发现,使他们为自己在活动中生成的问题与知识而探究、而努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知识时,我没有将计算公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拼拼剪剪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活动情景的创设,使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成为“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不情愿的倾听变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生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操作中一步步完善并发展,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为学生创设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人条件。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使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与健康心理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