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8-09-10 07:22苏水彩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实践

苏水彩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挖掘这些元素并在教学中予以传承和弘扬,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应通过营造氛围、品读语言、延伸拓展等课内外活动,使高中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弘扬 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之一,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概略

1.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1)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是指代有学识的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公屐”,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登山时为了保持人体平衡所穿的一种鞋子;“霓为衣兮风为马”,霓,本是虹的一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相传神仙以云为裳,常连用为霓裳:“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辞·九歌·东君》)

(2)传统节日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起源于农业生产,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每年在特定时间或季节举行相应仪式或庆典,以此来庆祝、纪念或预演某些农业的、宗教的或社会文化的重大事件。我国传统节日大致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等。《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时,就是农事节日,孟子就是劝告统治者不要错过农业生产的季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流觞曲水是在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杜甫的《登高》是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些都是祈福辟邪驱灾的祭祀节日。

(3)传统酒文化

中国是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在于它与文学息息相关。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李白“斗酒诗百篇”,白居易“无酒不诗”、苏东坡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清照的《声声慢》等,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4)传统婚丧文化

杜甫《咏怀古迹》中昭君出塞蕴含的是传统婚姻文化中的和亲制度;《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自周代以來“三书六礼”的婚俗制度;《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婚姻制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蕴含着传统的丧葬文化。

2.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

(1)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不仅是王羲之本人书法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魏晋时期文人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还是这一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教材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书法配图展示了一代伟人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让读者感受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独领风骚的伟人气概。

(2)绘画艺术

诗中有画,是诗歌中写景的一大特点。《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烂的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受传统绘画的影响,现代散文中也有浓郁的画面感,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都是美不胜收的经典画面。

(3)音乐艺术

《诗经》中的风,就是各诸侯国的通俗音乐;雅,就是宫廷雅乐。先秦时期还陆续出现了鼓、瑟、钟等多种乐器,曹操《短歌行》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是演奏音乐的场景;汉代有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广泛采集民间音乐,如《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曲和琴曲成就最高,如《春江花月夜》和《梅花三弄》;隋唐时期以“燕乐大曲”为最高艺术形式,唐玄宗作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在乐器上主要以琵琶为中心,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宋元时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宋词、元曲),教材中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和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得到重视,《雷雨》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

3.举世瞩目的科技工艺

众所周知,东汉张衡的天文学及地震学研究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范晔《张衡传》)。

4.叹为观止的建筑文化

古典诗词中不乏亭台轩榭之类的园林建筑,透诗画之妙境,抒人物之情志。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宫殿建筑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谈到“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5.具体而微的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法制度等。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察”“举”;《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的“举”“辟”;“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的“召”;“永和初,出为河间相”的“出”等。《窦娥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法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以家族为中心,以等级为纽带的“家天下”伦理文化。《祝福》中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大伯收走房屋,婆婆逼其再嫁;《孔雀东南飞》中婆婆棒打鸳鸯导致的爱情悲剧等,都是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的缩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

1.营造氛围,提升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不仅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还可以通过朱德元帅的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对“三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品读语言,体味传统文化魅力

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进而领会作者的为文之美。品读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从关键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辞方法、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李煜的《虞美人》“恰(仄)似(仄)一(仄)江(平)春(平)水(仄)向(仄)东(平)流(平)”一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尤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意味悠长。

3.延伸拓展,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应向课外延伸,使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1)查阅资料,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课前就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官场情况,对陶渊明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有所理解。

(2)阅读名篇名著,提升传统文化认识

教材中只是节选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影视媒体,直观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要利用影视资料,用最直观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片,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4.开展活动,内化传统文化基因

教师可开展经典诗文背诵与赏析、书法比赛、传统节日文化手抄报、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活动,可以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人格等,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文涛.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

猜你喜欢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