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18-09-10 07:22:44孟晓庆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生写作能力

孟晓庆

摘要:目前高考作文的教学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千人一面,万人同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也越来越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策略,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取向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生 写作能力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目前,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度居高不下,这就驱使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作文”上打拼。家长给孩子买各类作文辅导书,教师大讲特讲各种套路、模式、技法,学生模仿、照背、照搬照抄,结果学生的作文结构模式一致,材料雷同、老旧,只从故纸堆里说故事,不能够关注现实,了解社会。这样的新八股文章既不能体现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不适应新课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当下作文教学的状况。

二、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

1.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在“2017中美校长高峰论坛”上指出:“知识不仅仅被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也包括价值观和态度。学习的过程也要改变,不仅仅是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的过程。而教育就是有组织地进行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学校以外的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国家所确立的核心素养。”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校需要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

2.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离不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联系时代、联系生活、联系阅读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过来思维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语言的清晰、逻辑、优美的表达。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用发现美的眼光和心灵去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

3.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

从历年高考作文的考查看,高考作文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关注时代变迁,关照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既要仔细审题、严密思考、严谨推理、拓宽思路、深入分析,又要调动阅读积累,联系自身和现实,运用表现力强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多方面综合考查。

三、语文核心素养取向的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笔者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取向的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加强阅读,积淀厚实的写作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原则。写作根于生活而得力于阅读。阅读与写作,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入细致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通过阅读修养性情,积学明理,学问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写出好文章。用阅读涵养来提升辞章的训练,重视从读中体悟,以读促写,提高能力,进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举办辩论赛,提高口语表达。 “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紧密相连的。“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厉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在辩论中要分清是非曲直,要表达思想,要推论原因,这一系列既离不开语言表达又需要严谨的思维推理。“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思维提升与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思维发展与提升”使“语言建构与运用”更加理性和丰富。

2.思维提升与发展

在辩论中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就不会无所适从,结构不明,思路不清。

在写作训练中注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思维的引导。

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有话无话》写道:“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对其进行审题训练时, 可以在提问中展开思路,如为什么“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为什么“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等,在不断的提问中深入解读材料,探究材料的深层次内涵——与众不同、个性、创新。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拓宽写作的视野。可以想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先驱、“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刘禹锡、即使碰壁也坚持个性与创新的马云等。运用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别人无话可说是否就是社会早已形成的公序良俗,我有话可说是否就一定是创新,是否在挑战某些底线?批判性思维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是核心素養的根源。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作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枯燥,故事胡编乱造,感情矫揉造作,认为学生写不好是因为生活单调。其实根源是学生不能发现生活的“美”,缺少审美体验,看不到可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脱离“语言建构与运用”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大讲特讲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语言文字去感受和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言为心声,词达而美。用“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文化传承与理解”提供依托。如在对高考作文《忧与爱》进行训练时,引导学生体验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结合新时代的精神又有了新的意义。这样不仅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创新。

写新闻评论,关注现实,弄清真相,辨明是非、美丑、善恶,表达清晰逻辑,弘扬正气。

总之,教师要在写作的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照人生,关注现实,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J ].语文建设,2003(9):49-64.

[2]陶西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J ].中小学管理,2010(2):4-5.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高中生写作能力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4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2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