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是推进“求真”教育的活力

2018-09-10 07:22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校歌校风校史

编者按: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近年来,随着课程多样化的进一步加快,作為校本课程实施媒介的各类校本教材以其富有生命力、感染力,接地气,使师生备感亲切等特点,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

范基公老师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在国家推行三级课程管理之初,他就提出,学校应重视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等,使其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此后,他又撰写多篇有关校本教材的文章,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期起,《范老师说求真》栏目将刊发校本教材系列文章,深入挖掘校本教材内涵,启发人们对于校本教材内容的思考。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后,结合自己对“求真”教育的研究,范基公老师指出,校本教材是推进“求真”教育的活力。本期选文中,范基公老师以曾任教的北京二中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校本教材成为“求真”教育的生动资源。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指导我们推进“求真”教育。校史、校风、校训、校歌就是“求真”教育的生动教材。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指明了学校工作的方向。这应是行动纲领。

下面,笔者以北京二中为例,介绍该校编写的校史、出版的专著《作家摇篮》和关于优秀学生的报告文学,展现该校实施求真教育的生动资源。

《北京二中史略》既是史书,又是教材。

前北京二中党支部书记米桂山(1952届)和前校长张觉民(1953届)通力合作,呕心沥血,历时十年,编辑成《北京二中史略》。20世纪50年代的老校长蔡公期题写书名,现任校长钮小桦作序。该书为断代史(从1910年建校写到1966年),以史料翔实,论点鲜明,成为北京一所百年老校的校史文化的杰作。

特别难得的是,该书赞誉北京二中是社会“中流砥柱的摇篮”,不是泛泛的称赞,而是以事实说话。 书中从1949年到1966年,简介各届高中毕业校友名录。为此,要按年级、按班和各届校友联系,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该书不像一些学校选几个“知名校友”表示育人成果,而是靠“大面积丰收”说话。这正生动体现了二中“敬业乐群”“扎实、创造、团结、有恒”的校训。以这种写法写校史的,可谓前所未有,很有参考价值。

该书清晰地介绍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德育、智育、体育、课外活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科学地总结了一所重点学校的办学经验。该书还收入了校友文选,包括回忆校园生活和追寻校友足迹。师生情谊融入其中,感人至深。

编者总结出“二中精神”为“求真务实,敬业宽容,艰苦奋斗”,这就是学校的优良校风。这是多年来众多二中校友讨论的总结,得到大家的赞同。正是这一校风的长期熏陶,学校才培养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代代“二中人”。

该书载入的《二中校歌》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校歌所选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的庄严进行曲。校歌的歌词是:“惟吾校训,亲爱精诚。内谋国家,外鉴海瀛。操行以励,科学以明。耕耘收获,助哉诸生。(副歌)东西南北,聚首一堂。敬业乐群,处变如常。得读书趣,为学校光。莘莘济济,永矢弗忘,矢弗忘。”该歌词立意高远、内涵深邃,人文、科学并重,国家、世界入怀;和谐、应变立足,中西文化合璧,陶冶学子于身心。堪称校歌之经典,校园文化之珍贵资源。

钮小桦校长深情地说:“我作为二中前几任校长的继任者,始终持有对二中历史的敬畏,秉承以史为鉴的精神,研究二中的历史。忆精神,向人们展现了代代二中学子‘基因组合’的图谱,深刻揭示了代代传承的二中精神。北京二中这所名校之‘名’绝无虚传,从这本书可看出其发端。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史书,也是一本教科书,以期温故知新,同时肩负着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任。”

199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尹世霖编著的《作家摇篮》。该书收入了毕业于二中的24位作家的作品,从从维熙、刘绍棠、韩少华、舒已、尹世霖,到韩晓征、王蕤、刘慧军、朱佤佤,从花甲之年的老作家,到豆蔻青春的小作家,呈现了使每一位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喜爱的素质教育的鲜活教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想来,令人回味无穷。

文学之星从这里升起,此书带来“北京二中作家群”的灿烂景观。一所学校培养出二十几名作家,这其中的经验是丰富的。作家群为学生呈现了多样的成才之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起步点,就在校园。

在1983—1985年的高考中,北京二中毕业生杨杉、齐力、刘晓阳分别夺得北京文科“状元”。这是文科高考状元“三连冠”。

有趣的是,这三名同学毕业于同一所小学——东高房小学,考上的是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北京大学经济系。这三名同学是怎样在二中求学的?他们取得优秀成绩的经验有哪些?他们生活在怎样的家庭?家庭教育对他们起了什么作用?1985年《中国青年报》在10月至11月连载发表了报告文学《桂冠,是这样摘取的——三连冠追访记》。

《追访记》的核心是总结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学生和家长读后的深刻印象归结起来是: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文科状元获得高分,不仅有文科的优势,数学的高分也起了关键作用。今年的状元也突出谈了这点感悟。所以,偏科往往出不了高才。真正有潜力的人才,是既“全面”的,又是有“特长”的。文科状元给后生启示的真谛正在这里。

《追访记》过去32年了,现在读来,和刚刚采访的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不会随意花样翻新。所以校友、现任《中国文物报》副总编的王晓说:“这是二中的重要史料,是二中教育经验总结的经典之作。”这评价蕴含着深沉的文物意识,对学校博物馆建设很有指导意义。

2017年,北京二中学生熊轩昂又获得了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日后,进入二中的学子,应沿着“状元”的足迹向前。

以上史料编写的校本教材,给新入学的学生宣讲,可使学生学习、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并续写成才之路的新篇章。

校本教材要“面向未来,追求永恒”。传承的主题是爱国、敬业、勤奋、团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各种形式编写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会切实有力地推进教育“求真”。

猜你喜欢
校歌校风校史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风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当前提高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浅谈高职教育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