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2018-09-10 20:00张赛赛
环球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综述研究

张赛赛

摘要: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产业转移作为国际及区际之间分工与协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外研究以及国内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发生条件变化,产业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既包括国际产业转移,也包括区际产业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從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宏观层面: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基于后发达国家视角,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雁型模式依次出现在消费资料生产等低附加值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生产资料产业以及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劳尔.普雷维什(1950)中心(发达国家)-外围(欠发达国家)论将国际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与外围两大类并指出产业转移的动因: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不对等关系。刘易斯(195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弗农(1966)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包含着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小岛清(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基于比较优势,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产业,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在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这使两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微观层面:海默(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以跨国公司为切入点,指出垄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是发达地区对外投资的动因。类似的,巴克利和卡森(1969)的内部化理论将跨国公司交易的动因归咎于市场失灵,并指出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化,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韦伯的区位理论指出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成本,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邓宁(1977)的折衷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产业转移的三个动因: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既包含国际产业转移,也包含国内省外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对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以及效应三个方面。

产业转移的动因:陈琦(2010)以跨国公司为视角,得出谋求竞争优势最大化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魏晓洁,石碧华(2011)等指出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概括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政策引导三个动因。潘飞,李锦宏,王娇(2013)等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划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包括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有效需求量、投入产出关联分析、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外因则包括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政策。

产业转移的模式:王建平,刘斌(2014)指出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进主要包含外商直接投资、服务外包、服务联盟。张健敏,葛顺奇(2014)从产业转移的直接形式出发,指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主要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加工贸易。马子红(2009)根据产业转移动因,将产业转移模式概括为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曹荣庆(2002)站在转移路径的角度,把产业转移模式划分为商品输出型、资本输出型、产业关联型、人才联合型、市场拓展型以及整体迁移式六种。

产业转移的效应:吴淑娟,吴海民(2018)运用GMM方法,指出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有正也有负。戴志敏,罗琴(2018)发现产业转移承接效率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在产业效率提高的同时会缓慢减弱。刘满凤,黄倩,黄珍珍(2017)指出,区际产业转移具有人才与技术溢出的正效应,也具有环境与污染的负效应。郝洁(2013)将产业转移对产业承接地的效应归纳为:技术扩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企业经济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就业效应、城市化效应、环境综合效应、国家效应。

三、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则主要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模式及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将产业转移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区际产业转移。国内外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产业转移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1)多从宏观层面出发,对具体产业、行业的研究较少。

(21产业转移负效应研究力度不足,值得进一步讨论与深究。

(3)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应多从实际出发,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宫丹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3,(2).

[2]刘凡胜.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1).

[3]陈琦.竞争优势下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魏晓洁,石碧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4).

[5]潘飞,李锦宏,王娇.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6]王建平,刘斌.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与效应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3,(6).

[7]张健敏,葛顺奇.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变化及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4,(4).

[8]马子红.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25(6).

[9]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进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

[10]吴淑娟,吴海民.产业海外转移对母国就业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1).

[11]戴志敏,罗琴.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12]刘满凤,黄倩,黄珍珍.区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和环境双溢出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

[13]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综述研究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