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研活动;心理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3-0057-04
这几年遇到过几位记者来访,我都拒绝了,因为我面对镜头感觉不自在。然而,对我好奇的业内同仁越来越多,经常问我:你这么多年又教课又咨询还做管理,看上去还总是微笑、十分幸福,你是如何做到的?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在此,我将我的成长历程、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天生幸运
1966年春,我作为父母期盼已久的小生命降生了。当天晚上,父亲抱着我爱不释手,感叹道:“我姑娘怎么这么漂亮啊,长大了一定要念高中!”在父亲的认知里,高中就是最高文化了。
妈妈是小学民办教师。她白天教书,晚上下地干活。我常陪伴母亲一起下地干活。小小的我,很早就具有了母亲的坚忍不拔之志。有一天,母亲生病住院了,我一个人把一亩地的黄豆收割、打捆,背回了家,背了整整一天,手上、肩上、脚上磨出的水泡数不清。那时,我才七岁,感动了邻居,不少人夸我,还有人帮我。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识字算数,五岁就上学了,学习是班里最好的,所以老师都特别喜欢我。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考上县一中,成为文革后全村第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
二、结缘心理学
1985年,我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非常幸运,这个专业是河北省第一年开设的。当年报考志愿只知道要考师范,因为师范生是免费生,何况我从小就希望成为像妈妈那样令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至于学什么專业,完全是出于好奇。好奇的我看到了陌生的心理专业就毫不犹豫地选报了。从此与心理学结缘。
1987年7月大学专科毕业,我回到老家河北省临漳县师范学校任教,教的第一届学生年龄最小的大我五岁,最大的比我父母的年龄还大。面对他们,我缺乏自信。于是,我多方求教、大量阅读、反复设计教学活动,带着些许紧张走上了三尺讲台,教的第一课是“什么是心理学”,出乎意料的是当我说“下课”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起立鼓掌。这一幕激励了我,让我爱上了教育教学,爱上了心理学。之后,我的课堂成为了同仁们好奇的课堂,从县教育局局长到本单位的会计、炊事员,几乎天天都有人听我的课。为此,我不敢懈怠每一节课,自信和幸福感也迅速提升。
1992年7月单位解散后,我调入临漳职业技术学校,教的都是高中毕业考入的师范生,每周24节课,还当班主任。我任劳任怨,从不抱怨课时多。从1987年到1996年,九年工作,五年县级劳模,还获得一个绰号“小红人”,结了婚,生了娃,完成了河北大学哲学系思想道德专业本科学习。
三、重新学习
1996年6月,我随军落户北京,我的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从找工作开始就接连碰壁。最后,我进入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井中学。当时,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课,我当教导员并教政治课。校长说,要充分发挥我心理学专业的特长,把全校24个教学班中所有受警告至留校察看处分的19个学生交给我管理。说实话,过去我教过的学生都太省心太好管理了。现在,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把19个孩子组成一个团队,取名“希望小组”,恩威结合,软硬兼施。任课老师不喜欢他们,我就带领他们去老师办公室干活,去社区干活,做好事。我对所有孩子进行了家访,有八个孩子父母离异,两个孩子丧亲。我越了解他们越想让他们变好,和孩子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最后,他们都撤销了处分升入高中。那段时间,每天都很恐惧,我做梦都担心他们犯罪。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些孩子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于是,我生出了去深造的想法,想继续学习心理学。
那时,王海路校长非常支持我,我特别感激。为了考研,我重新学习英语。命运又一次眷顾了我。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北师大开设了第一期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班。我有幸进入这个班,班里名人很多,有作家毕淑敏、记者陆晓娅和众多大学教授、副教授。在一年的学习里,我从未迟到早退和缺席,每天需要两个小时车程才能到校,早晨不到6点就出发,晚上上完晚课回家几乎就11点了。同学们都说我一年走了一个万里长城。
我系统学习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学习了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等。老师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做的个案录音下来,再写出来,先自己一字一句地去分析探讨,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同时还要在全班接受老师的督导。那时,我特别用功,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心理学基础最差,职称最低,来自学段最低学校。但我坚信勤能补拙,勤奋努力能缩小差距。
四、专业展现
取得了心理辅导研究生结业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后,为让自己的专业优势得以展现,我先后在毕淑敏心理咨询公司、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郝老师热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心、易普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任兼职心理咨询师。二十多年来,我的业余时间多半都在开展心理咨询,接待了数千名来访者。
1999年,我回到高井中学,急切想把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工作之中。可当时的学校教育应试第一,没有时间分配给我上心理课。好在开明的校长对我说:“如果你不计报酬,允许你利用课外时间做学生心理辅导。”于是,我利用课外时间开设小组心理辅导课,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当年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免费得到了一块试验田》。虽然做了很多心理方面的工作没什么报酬,但我热爱这个工作,很多学生因我的辅导而变化非常大,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让我由衷地感觉心理辅导太重要了,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000年,学校给了我课时,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课。我有幸面对全年级学生展示我的专业功底。学校连续三年中考冠军都是我进行小组心理辅导的学生。我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区教委主任亲笔作序。2003年,教材荣获北京市教育学会成果评比一等奖。
五、拓展引领
虽然重返高井中学,我的心理学专业特长得到了展现,但当时我的主业是当教导员和教政治课,心理辅导只是兼职。我急切地想做专职心理工作,让更多的人走上心理健康之路。2003年,我被调入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成为一名心理教研员,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成为石景山区心理健康教育战线的引领者。我的目标就是带领一支心理专业团队,将心理辅导做到全区每一个角落。
2003年,我创办了心理教研活动。第一次教研活动只有6位老师,其中只有两个是专职,但对我来说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2011年达到50人,如今,已经发展到67人,硕士以上学历的27人,专职30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骨干教师2人,区骨干6人。学校活动内容也从碎片化过渡到系列化和序列化。在横向,我们除了给学生上心理课、开展心理辅导,还给教师和家长举办、讲座;在纵向,我们的心理课和辅导从小学到高中全覆盖。
2005年,在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石景山区教委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免费为石景山区在校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师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32人。来访者人数逐年上升,累计4500多人次,对我们的满意度为100%。2008年,德育心理成为独立科室,我成为石景山区德育心理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如今科室有6名专职教研员。
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逐渐从学校扩展到社区。2009年,我们和区法院和检察院联合开设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辅导,又和区妇联、区民政、街道办合作,走进社区开展心理辅导。2011年,我出版了《心理教研活动课程化探索》一书。
我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上课和开展咨询。我工作的空间由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县再到一个城市,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我在教研网、共青团心理辅导站等官网上面向全国的老师上过10多节课,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性实践活动平台上了10节课。北京市16个区县除了燕山以外,我都应邀给教师、家长、学生举办过讲座。走出京城到过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新疆、西藏等十多个省自治区为教师进行过培训。我被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我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多,但扎根一线,坚持亲自上课、开展咨询没有变。
六、幸福满满
我越来越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是学生健康幸福的基石和保障。我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助人幸福,教师职业是“助人幸福,幸福助人”的职业。自己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清晰,越来越坚定,工作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工作就更有动力和效力,同时责任和使命感越来越强。很多人看我很忙,十分关心我,甚至建议我少干点,可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不知疲倦。为此,我常说:“快乐是行动的动力,快乐是缓解疲劳的良药。”
我用心血培育了一个团队,但也感觉是这个团队养育了我,甚至这个团队让我觉得根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感恩自己的付出,也感恩所有老师的付出。我意识到:“一个人走,可能走得较快;但与一群人走,走得更远。”
有效利用资源,让专业更强,让信任加倍。每当工作中遇到新的工作项目,就会组建团队,集体谋划。例如,校园心理剧、心理档案建设、危机干预、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大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各种比赛之前,先是组建团队,然后是研究、培训、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全体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帮扶带,全体教师给参赛教师献计献策,专家点评指导 。每年,北京市心理教师基本功大赛,我区的参赛教师都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让所有人振奋和欣喜。从2003年开始,每年我们都组织全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与课堂实施培训与展示活动,目的是促使教师发展,同时给老师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打造了一个基本功过硬的团队,我们还借此编写了一系列区本教材。
我最自豪和欣慰的就是我的心理团队。团队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次有新人进入团队都从自己的优势开始介绍,让新人迅速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团队有班委,有班长、组长,有学委、宣委、生活委,任何事都有人做。团队的氛围非常和谐,大家相互尊重、开放、接纳。我让每个人在团体里找到三个人,是随时可以获得支持的人,开展定期三人组活动,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我和教师们的关系都非常好。我关心教师的恋爱和婚姻,甚至包括养儿育女。我能记住每个教师的生日,我把教师们的生日记在日历上,教师生日时送上祝福,教师收到我的祝福都特别感动。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教师们也会给我送来祝福,一支鲜花、一个苹果、一张贺卡、一句祝福,样样让我的内心感动,幸福满满。
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人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心理健康常识。这些年,我给石景山区所有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举办过讲座,我就是想让心理健康教育无死角。希望我们的心理教师都成为专家,带领更多的人幸福起来。打铁还须自身硬,我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领跑人。我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
七、学无止境
社会在发展,心理问题呈多样化、复杂化。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学习。只要有学习机会我就不会放过。每年我会选择一两个心理学咨询领域去学习。如2014年我开始参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学习,从初级班学到中级班、高级班一直学到LEVEL3。个体咨询技能提高培训班学过两期,每期200学时。叙事疗法学过3期,沙盘治疗学了6期,认知行为治疗、短程焦点解决、音乐艺术治疗、绘画治疗我都学习过。还有杨凤池的个体咨询技术案例分析、郁金香的婚姻家庭治疗、张嘉添的生命树教育网络课程学习。难得的是每个培训班我都是班内出勤最高和作业最认真的学员之一。我总是自觉充电,努力向名师迈进。我是个陶醉于学习、享受学习,爱学而且善学、乐学的学霸级人物。除了书本学习我还有幸去了不少地方考察于学习,我去了美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去了上海、广东、深圳,去了苏州、杭州、天津等数十个城市的大学、中学、小学及科研机构。
我每次系统学习过后,再通过自己系统化的整合,给教师们开展培训,同时也引进专家给教师们开展培训。不少教师对我说:作为石景山区的心理教师总能免费学习前沿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感觉好幸福。
八、研教结合
“有教无研则浅,有研无教则空。”早在2001年,我申请了区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荣获区“十一五”成果创新一等奖。我的理念是一项研究应该不断深入拓展。在2004年我将它扩展成北京市研究课题,荣获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教研员后,我工作的对象发生了改变。2006年开展的课题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实践研究”,我亲自带领了一个12人的心理教师团体。他们都是心理教师中的骨干,其中8人回到自己所在校开展了学生和教师的团体辅导,先后出版了三部成果集,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和深化,受益者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成为德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后,我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扩展,引领各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课题立项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所有学校几乎都成了德育心理课题的实验校。每年的成果非常多,获得市级以上奖的就不少于十几项。我自己每年获奖,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出版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探索》《80后班主任成长之路》。我的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助教、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的研究除了立项课题外,更多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大到危机干预、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小到“当身边的人离开,面对丧失,我们能做什么”“如何上好第一堂心理课”。总之,我将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我的教育教学是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的。因此,我上课的状态特别受老师欢迎,由内散发出来的光芒让我的课堂充满魅力。学员说我有人格魔力,我将它归功于善于学习研究。
2017年12月,我被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北京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联合授予心理健康教育卓越贡献奖。这个奖对我来说既是肯定、荣誉,也是鞭策。我不仅是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跑者,还要成为全国心理教育工作的领跑者。我愿尽我所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幸福的道路上一路领跑。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北京,100043)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